第一,要求考生思考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如何找准自己人生的航向,树立理想,找准目标,不愧于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总体的追求,符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第二,8道试题样式丰富,有文字,有图片,有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有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有话说,说的有层次。
第三,试题形式上不是基于情境下的任务写作,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思考体验写一篇论述文,减少了限制条件,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下面对全国8道作文题做逐一分析和解读。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可为”和“有为”,不是对立的概念,也不是并列关系。“可为”是背景,材料提示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生逢盛世,我们的发展、奋斗拥有了一个“可为”的背景。写作的落脚点应当更多地放在我们如何“有为”上,如:有为的策略、有为的途径、有为的目标方法等等。
2. 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
角度一:材料中提到很多教材里学过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学习积累的,写作时可以充分调动记忆,联想到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或是在革命建设中的平凡人的贡献,再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进行写作。
角度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题的写作材料与时代紧密结合。学生写作时,要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发展及变化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如当今的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等,都可以归为大有“可为”的背景素材。
角度三:可以从批判当下某些青年的“不为”来写。如,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不想作为,认为不需要“作为”,或抱有一种“难以有为”的沮丧心理。
角度四:有人认为只有大人物才要有作为,普通的人不需要有为。实际上,从材料和现实社会上看,普通平凡的人更要会积极有为。
本道作文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需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材料的罗列上这只是导言和背景。写作要提到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更需要关注当下,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有所作为。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乙卷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总说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哪些方面,核心话题是理想。第二层次以汉代杨雄的比喻为例,具体阐述要想实现理想。首先要有修养,即要有才能和品德,还要有方法和策略,以“义”作为目标,再把它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理想。学生能较准确、清晰地抓住核心话题“理想”来作答,思维难度不大。
2.如何把文章写得有深度?
角度一:实现理想的落脚点在“义”上,如何理解“义”?不是简单的“义气”,而是“大义”,可以贴近时代当下来写。
角度二: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从如何实践、关注所处的时代,写自己想说的话,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目标去表达。
角度三:对个人来说,在当下生活中,那些科学的、适合的、引领正确方向的事,都是有意义。每个人做好自己,其就是对家国的最好的贡献。
角度四:关注材料中“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这句话的“等”字,进行拓展思考,挖掘自己对这个命题的独有的思考。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方面,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还可以怎么做?如知行合一、学而后思、思而后学之类的,这也是对“有为”的具体的阐释。
角度五:每个人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所处的适合的位置,就是“义”。 儒家提倡的“义者,宜也”,即可以把个人放在宏大社会背景中,谈谈对自身发展的启示。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角度一:在目前五育并举的背景下,谈体育的重要性。如有些人身体素质不好,但通过自身的磨练,身体强壮。毛泽东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早年重视体育锻炼有关,将材料中的这个例子作为论据,可以使用。
角度二:从弱者的角度来写,树立一种弱会变强,“这弱说不准是上天赐予我的”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我是一个弱者,应该怎样由弱变强?首先,不能自卑,这是态度。然后要如何做?第一,在困难面前,要经历磨练;第二,如何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自己由弱而强的变化。在写作中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角度三:对于强者而言,特别要警惕的是,自身比较强人可能恰恰是上天给你的一个舒适区,谨防由强变弱,就要走出舒适区。比如:从历史、社会发展来看,如果强者恃强凌弱、滥用权势,也会成为社会摒弃的对象,转而变成弱者,体现辩证的思维。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角度一:从认同书法里蕴含的这些观点的角度来写
漫画中的书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些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演绎。如:不偏不倚,指做人要中庸;逆锋起笔,就是不要锋芒毕露;迂回,缓缓出头,讲的是要含蓄,不必急功近利等。可以写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做人,很重要的就是如何在团队当中做好自己。
角度二:从反对书法里蕴含的观点的角度来写
题目要求中提出“反映你的认识和评价,鉴别与取舍,注意鉴别与取舍”。可以思考做人是否都要含蓄内敛、不偏不倚。本届考生大多是2003年出生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能不能出名要趁早?鲜明地表露自己的主张?能不能才情外现、张扬个性?本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取舍,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角度三:从整体上看,前面三幅都是讲笔画,最后一幅图提到描红,如何处理前面三幅图和最后一幅描红之间的关系?
前面是三种态度或是人生的三个阶段,最后一幅图落脚点是我们如何成为新时代当中的一个人,这又回到主话题: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去做人。成就一个“大写的人”。
前面三幅图,从书法上看只是一种风格,不讲求对错,或讲究是否有局限性,但是当书法或其他艺术一旦描红,即“格式化”后,就缺少了创新,缺少多样性。喻及为人,对这个参差百态的世界来说,如果所有人都追求同一种人生的态度,对人的成长不一定有利。
角度四:从整体上把握,“描红”还体现了哪些含义?
前三幅图蕴含的道理比较容易看出来,我们要多关注第四幅图中“描红”本身的含义,如“描红”象征着付诸实践,可以从“知易行难”这个角度来考虑,对知和行的关系也是一种思考的角度。
全国卷的4道试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试题只是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范围,学生不是仅迎合命题者来写,而是要有自我的认知和见解,在材料提供的范畴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观。拥有自己独特思辨的文章反而能够出彩。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这篇文章可不可以去讨论生不逢时和安分随时这样的观念?当然可以,我们应该是在剖析那些“生不逢时”和“安分随时”的人生选择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到“生逢其时”这种价值观建立的艰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生逢其时的。
比如说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躺平”,我们很粗暴地对“躺平”进行批判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考虑到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选择,只有分析了别人“躺平”的艰难,可能才更容易写出“生逢其时”的真实感受。要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感叹,关注这些边缘的被忽略的人,然后才能知道你身处时代的聚光灯下的幸福感。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其次,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中的“才”,它隐含了一个信息,就是有些貌似成熟但实际上它不成熟的表现。这可能是这个文章写好最有思维层次的一个点,行文应该有一个起伏的过程,思维变化的过程,而这也恰是记叙文当追求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行文标准之一。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个材料实际上是一个时间话题,时间背后有着丰厚的含量,生命的故事都隐藏其中。纪念,它是一种沉淀,一种反省,实际上还是在讲一个人的成长史。在成长的历程当中,每一个纪念日就是一个坐标,来反省自己的过去,校准航向,面向未来。
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思维的深度,与“记住”纪念日相对的“不记”纪念日、“只记”纪念日也可纳入思考范围内。纪念不是为了怀旧,纪念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带着初心奔向前方,这是他最终的目标。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的命题传统,往往是矛盾情境。这种矛盾情境的取舍让人颇为为难,简单的单向度的取或者舍都是不行的,要矛和盾两者兼顾,甚至考虑到更多其他的。
还要考虑到一个上位的问题,即“事物的价值怎么样才能被人们认识”有哪些可能的情况?有些事物的价值不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可以明晰。比如人性的真善美、社会的正能量的都是能马上被评判的。有些事物的价值,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对真理的认识,等等。
除了“时间”这个关键词外,“事物”可分类讨论,“事物的价值”也可分类讨论,“人们”也有很多种。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事物的价值又有着不同的定义。
一般简单的思考会认为都需要沉淀才能去认识,但问题是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本身就可以去辨析的。然后要分析这个事物跟人的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所以题目越简单,需要的思维力量越强。内涵越少,外延就越丰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把得与失看作是过程,这种训练很多,学生可能更容易上手,但是这样的文章又太多,容易随大流。
如果把得失当作是起点或者把得失当作是终点,该怎么样去展开议论?
把得失当作是终点,简单地说就是“以成败论英雄”,虽然功利性太强,但反过来说我就要追究成功也可以的,因为人生最后的追求总有一个东西来衡量。
把得失当作是起点,有可能以后的路反而走得更高。要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把这个起点看得太重,有时候会成为不奋斗的一个借口,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

第一,关注作文样式的丰富性,不要以一年的变迁作为模本。第二,关注时代主题,时代主题下的个人成长。第三,不要过分地关注材料,而要关注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正面的观点,负面的观点选择的艰难,而不特别地强调某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编 辑|智齿
责 编|古月
副主编|温鹃 常璐
主 编|李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