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出炉,那父母要如何与孩子沟通才有效呢?

以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作为线索,探寻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最佳模式,看看被孩子所讨厌的这些话,父母到底应该怎么说,孩子才更乐于接受呢?

5月31日,《青少年蓝皮书》整理出了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分别是:

①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②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③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④真没用\笨;

⑤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其实,站在家长的角度,每句话都是对孩子满满的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为什么孩子却感受不到呢?怎么还讨厌上了呢?真的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其著作《亲爱的三毛》中说道:“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

可见,父母内心的期望和孩子心里的想法是有“断层”的,尽管在父母的眼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今天,我们以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作为线索,探寻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最佳模式,看看被孩子所讨厌的这些话,父母到底应该怎么说,孩子才更乐于接受呢?

01第一句: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孩子为什么讨厌?

我们回忆一下,当父母对孩子说“快去学习,快写作业”的时候,一般是在那些场景下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

场景一: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

场景二:孩子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场景三:孩子在组装玩具的时候;

场景四:孩子在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因此,父母催促孩子赶紧去学习,去写作业的时候,就意味着打断了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是孩子们乐于去做的,因此,“学习”和“作业”在那一刻,变成了剥夺他们当下快乐的“魔鬼”,孩子当然就不乐意了。

经常这样说的危害:

1、注意力遭到破坏

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和打断,就无法形成稳定持久的注意力,这就是很多孩子上课无法专注听课的原因。

2、对父母产生怨恨

父母经常打断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就会把当时心里的不爽和父母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等于“不爽”的代言人,自然对父母心生怨恨,更严重的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认为父母很烦,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

3、对学习失去兴趣

当父母不断催促孩子去学习,去写作业的时候,给孩子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父母怎么比我还着急呀?看来学习是父母的事情!从这以后,孩子就把“学习”变成了应付父母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彻底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父母这样说更恰当:

理解孩子——“刚放学回来,挺累的吧?可以先玩半小时游戏再去写作业哈!”

鼓励孩子——“你画的图案真好看,我们写作业前,先给它取个名字吧”

平等沟通——“你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尽兴地玩游戏,又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呢?”

02第二句: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孩子为什么讨厌?

当父母对孩子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句话的时候,孩子内心接受到的暗示是这样的:

“妈妈对我很不满意,我让妈妈失望了”

“我真的不如别人,我做什么都做不好”

“妈妈不爱我了,我跟别人没法比”……

因此,当父母指出孩子不如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不仅否定了孩子所做的事,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孩子这个人,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否定了他的一切——他所付出的全部努力都等于零,孩子当然不买账了;

就像有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说:“你看看其他孩子多活泼啊”,儿子立马不乐意了:“我才是你儿子,如果我和他们一样,那他们都是你儿子了,你儿子是我并且只有一个,请别拿我和其他人比!”。

经常这样说的危害:

经常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的孩子,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自信以及高自尊,往往把幸福快乐,以及自我良好的感觉,建立在父母以及他人的“满意”上;

父母或他人满意了,自我感觉就良好,否则,就垂头丧气,情绪容易大起大落,内心脆弱敏感,自我价值观偏低;

如果长期以往,甚至可能发展为自卑、内向的性格,对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就像世界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所说:“当人们感到他们的价值很低的时候,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

父母这样说更恰当:

和自己比——“孩子,你这次考试,比起上次有明显的进步,继续加油!”

正确的比——“隔壁家孩子是用这个方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的价值,说不定你能做得比他更好呢!”

父母心里——“不管怎样,你在妈妈的心里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建立自信——“虽然你的学习基础较弱,但是你玩魔方在班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03第三句: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孩子为什么讨厌?

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网络已经贯穿了我们的生活,用手机点餐、刷新闻、看综艺已经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甚至连让手机充会电的时间,都等不了,还要一边充着电,一边刷短视频(尽管,这样做很危险)大人都这样了,就更不要说要求孩子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了;

就像《少年说》里六年1班的李卓鸿同学所说:“为什么大人玩手机,对视力没有那么差,但是小孩子玩手机,对视力很差?”——父母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而是凭借大人的权威压制孩子,这估计是孩子最不服气的地方。

经常这样说的危害:

父母对孩子强行要求,必然导致孩子对权力的渴望与争夺——凭什么大人可以玩,小孩就不能玩?

于是,孩子通过反叛父母,来争夺自主权——你看吧,你管不了我!结果孩子越叛逆,父母越着急,管的更严,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意见就越大,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鱼死网破,但最后胜出的往往是孩子,就像作家何亚娟在《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都一样》中说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斗争,只要孩子足够坚持,最终往往是父母妥协。”

父母这样说更恰当:

敢于认错——“妈妈也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要玩手机,但是,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妈妈希望和你一起慢慢改变,好吗?”

点到为止——“这个时间,你应该看书了,不过要不要看,你自己决定,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妈妈只是提醒你一下”

平等协商——“我知道你喜欢玩游戏,这个妈妈理解,但是你不能因为玩游戏,而影响休息,你看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正面强化——“妈妈发现,你这周比上周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了5个小时,很不错,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加油!”

正如美国著名心里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说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爱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这样的爱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能促进父母的心灵成长。”

04第四至五句:真没用\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孩子为什么讨厌?

12岁以下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成熟客观的是非观念,因此,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取决于父母以及身边人的反馈和回应;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孩子是用父母看待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用,你就是个笨蛋,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那么,孩子就会真的以为自己很笨,很没用,只知道玩,当孩子不断的在内心强化、重复这种自我认知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就会越来越趋同于父母口中的“笨蛋”以及没用的人;

最后,孩子终于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笨蛋”,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难怪作家“今何在”会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说道:“那时候人觉得快乐,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现在的孩子不快乐,因为他们不再相信。”

经常这样说的危害:

经常被父母打击、责骂的孩子,他的自我价值是扭曲的,他的内心总有一种无力感,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和热情,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多余。

在《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讲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遗憾的是,有这么多家长竟然意识不到自己向孩子传递怎样的一种信息。”

父母这样说更恰当:

肯定孩子——“孩子,你一点也不笨,你只是这件事情没做好”

挖掘亮点——“虽然这次考试分数不高,但是,妈妈发现你把自己会的题目都做对了,这一点很好!”

强化动力——“孩子,你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而是不管情况多糟糕,你依旧乐观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真实态度——“孩子,你这件事情,妈妈非常生气,但是,妈妈理解你,并且依旧爱你”

其实,父母是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扇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窗外的风景,装点着孩子的当下与未来,孩子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就像电影《死亡诗社》里送给孩子们的一句话:“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们。让你们的生活变得非凡起来!

来源:廖老思亲子沟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