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职校之外转轨国际教育,真能帮孩子“逃离”中考升学压力吗?

罗翔老师经常说一句话:“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在高中、职校之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国际教育,但是国际学校真能帮孩子“逃离”中考吗?升学压力的避风港真的存在吗?本周,我们就聊聊国际学校与中考的那些事儿。

两会,令人耳目一新的的教育建言层出不穷。

虽然经历了“双减”,但是当听到“取消中考”、“第三孩高考加10至20分“这等劲爆提案时,很多家长还是不由地虎躯一震,这一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事是真敢提啊!

在“考不到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的升学惯性之下,中考的意义远不止于“初升高”,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中考的压力不是怕孩子没有书读,而是怕读不到重点高中。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在高中就失去了进入一流大学的希望,未来三年还会有多少动力刻苦学习呢?

因此,在高中、职校之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国际教育,但是国际学校真能帮孩子“逃离”中考吗?升学压力的避风港真的存在吗?本周,我们就聊聊国际学校与中考的那些事儿。

1“取消中考”,可行吗?

在细说国际学校与中考之前,我们先看看“中考”政策的最新动态。

人大代表甘华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把上小学年龄推迟到7岁,缩短学制、取消中考,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引发热议,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

图源:新浪微博

“走出教育‘内卷’必须从教育制度改革上入手,普及高中是必由之路。”甘华田说,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把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保留初中三年制,普通高中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同时,把上小学的年龄推迟到7岁。在他看来,目前实施的6岁上小学太早,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他强调,除了缩短学制外,实施十年制义务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体现和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限制课程难度和考试难度,将目前的遴选型考试改为达标型考试,取消“初升高”的遴选式考试,把学习和考试压力推迟到高中阶段,可以减轻初中阶段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让初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整体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普及高中,赋予所有初中学生完成普通高中学习的同等机会,不仅体现了基本人权,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把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从初中阶段推迟到完成普高教育之后,避免升学竞争和职业选择的低龄化,等到他们的心智较为成熟时,再来做出选择,这样更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可以让更多有潜力的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中小学的内卷,缓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

其实,“取消中考”的提案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官方也曾做出过答复: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图源:教育部

取消中考,听起来很美好!但是这真能缓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吗?

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就算有,家长们也还是会挤破了头让孩子上最好的那几所重点高中。

本来是通过考试决定哪些人能上重点高中,取消之后可不就是把学区房的势力圈扩大到高中了吗?

就算学区房的问题也能解决,比如通过划片区,大家吃“大锅饭”,降低学区房的价值,但焦虑并不会减少,只是推延到了高考,高考压力会变大,上大学难,上好大学更难……

2国际学校真能帮孩子“逃离”中考吗?

国际学校真能帮孩子“逃离”中考吗?能,但是情况有一些变化。

去年11月下旬,海口哈罗学校向校内在读学生家长发布的一则公告,该邮件指出海口哈罗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中考,才可升学至G10/Y11和高中,否则不能继续在海口哈罗学校就读。


当时,这一新闻让国际学校家长圈慌了:为什么国际学校学生要参加中考?

网上有人吐槽,“一年30万,还是没躲过中考!”

怎么会这样?

因为海口哈罗没赶上“好时候”,原打算申请的培训资质被“双减”搞黄了。

双减政策中明确表示:“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新开设国际学校再想拿到培训资质难度极高,培训资质已“此路不通”。

这一事件意味着,未来没有获得培训资质的新国际学校,可能都要像前面提到的海口哈罗一样,必须要求学生参加中考才能招生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初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可以去读国际高中;高中考不上名牌大学,可以出国留学。说好听点,国际学校是“逃离”应试教育的避风港;说难听点,国际学校是纨绔子弟的享乐天堂。几年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海归,大学好不好谁也不知道,反正是个洋名字,总比读个大专、职校好。

在国际教育展上,我曾问家长,为什么选择国际学校?

不少家长的回答是:“不用参加中考、高考,学习压力小,国际课程简单。”


这都2022年了,这些人是村里没通网吗?

时代变了,留学的人群变了,但如果你的观念还没变,坑的是自己和孩子!

如果你如今依旧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我劝你千万不要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否则可能是花费百万让孩子在国际学校里被360度全方位碾压!

富二代里的确有仗着“家里有矿”,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但在国际学校,更多的情况是“ta比你有钱、比你聪明、比你更努力”。

这些孩子的国际教育规划之路从早教、托班就开始了,他们在小学时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双母语”的语言培养目标,在初中时已经活跃于各类全球学生活动中,到了高中已经可以在各大国际竞赛上争金夺银,为自己、为学校、为国争光了,这才是新一代的国际学校学生。

选择了国际高中不用参加国内的传统中高考只是一个结果,然而为了“逃避”中高考的升学压力而选择国际学校,却是打错了算盘。

3躲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压力

从体制内课程到国际课程,语言关是每位国际学校学生都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文科类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全英教学,英语程度不好的学生往往会压力很大。

课程难度上,国际学校孩子所学课程有不少内容都是大学内容,比如美高、A Level、IB、加拿大课程学校都常开设的AP课程,其全名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就是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破除压力唯一的方法就是直面压力!国际课程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扬长避短,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将迎来的是更大的潜能发挥空间。反之,如果此时继续抱着“逃避”的念头,未来申请大学时,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关于国际课程体系设置的繁复程度,我们可以从知乎某同学的就读体验中窥见一斑:


和高考以分数见高低的考核方式不同,未来想要步入一流海外大学的学生们,需要在高中阶段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比如学术竞赛、社区活动、个人特长,从而才能在申请文书中有足够的素材体现个人竞争力。

再补充一点,如果你选择的是上海市教委认证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那么上海生源的孩子连中考都逃不过,高中除了学习国际课程外,还得继续学习部分体制内核心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此时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国内、国外“双轨制”课程,甚至“三轨制”(如国家核心课程+IB课程+AP课程)。

现在你还觉得国际学校是升学压力的避风港吗?

无论如何,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这种客观事实暂时无法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中考作为高考的前一站,就成了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是教育改革最活跃的部分。作为家长,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成为改革阵痛的“代价”。

罗翔老师经常说一句话:“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脚踏实地的过好每一天,无论升学政策怎么变,都要珍惜每一天求学的时间,认真阅读每一页书,仔细思考每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来源: IEIC国际创新教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