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漫游了中国盛唐时代的哪些名山大川?

李白人生中有40多年时间大部分在山水间度过,他曾游历过峨嵋、华山、太白、庐山、黄山、九华、 衡山、嵩山、泰山、皖山、敬亭、天门等(惜流芳,2013)。

一、概 述

李白留有诗歌九百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在诗篇中尽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世许多人便是凭借着阅读李白诗篇才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黄河、长江、庐山瀑布、蜀道山川,成为李白山水诗中最为动人的形象(曹化根等,2020)。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袁燕,2017)。

《李太白像》(局部,傅抱石)

李白人生经历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朝的“开元盛世”期间,而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此时他已五十五岁左右。李白一生除了两次短暂的入仕,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山水水中度过,除了短暂的定居生活以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从25岁出蜀后,至死也没有回到故乡。

那么,他曾经漫游了哪些名山大川呢?需要开展唐朝时地理环境方面的深入研究。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人生轨迹

(吴振华,2018)

 二、李白的人生轨迹

李白暮年曾有《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诗(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对其生平经历以往事追忆的方式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这篇作品作于李白去世前三年,是其暮年的往事追忆,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平生志趣与暮年心态颇有价值(李芳民,2019)。

李白传世真迹——《上阳台帖》

(据互联网资料,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乾隆皇帝题“青莲逸翰”四字。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除了少年时代在蜀境内作小范围的漫游外,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 25 岁后出蜀漫游,一生作了三次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大的漫游(尤培成,2014)。

第一次是在开元十三年 (公元 725 年)——天宝二年(公元 744 年),从离开家乡四 川直到被玄宗诏进长安为止,将近十八年时间。第二次是天宝四年——天宝十四年,从被排挤离开长安,到“安史之乱”爆发,又是整整十年。第三次是在上元元年(760 年)— —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约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尤培成,2014)。

李白出蜀后,中游今湖北境内的荆门、江陵、襄阳、江夏、云梦、安陆,今安徽境内的淮南。北至今河南境内的嵩阳、汝海(汝河)、洛阳、南阳,今山西境内的太原。东至今山东境内的东鲁,今江苏境内的金陵、扬州。南至今湖南境内的巴陵、洞庭、苍梧,今江西境内的庐山(陈祥耀)。李白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北至幽州、雁门关,南到苍梧、九嶷山;西至甘陇,东至沧海,西南至夜郎。泛舟于洞庭、鄱阳,流连于吴越、秋浦,三山五岳都曾有他的身影。李白的山水诗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蒋志,2019)。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 年),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他从成都上船,沿岷江顺流而下,经嘉州(今乐山),入长江,过渝州(今重庆),穿三峡,抵达江陵,足迹遍及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西和山东各省。李白从扬州(广陵)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渡过钱塘江,沿曹娥江逆流而上来到剡中,攀登上心目中的圣山—天姥山,又从苏杭一带折回(尚梦珣)。他逗留时间最久的是湖北安陆,被武则天时代担任过宰相的许圉师招为孙女婿。李白和许氏的婚配约在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开始了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在安陆的生活至少持续了十年,许氏所生女儿名平阳,儿子名伯禽(辛上邪,2020)。

《李白行吟图》 (宋  梁楷)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初夏,李白离家取道商州赴长安。开元十九年春,他曾到坊州。开元二十年曾去金城,到武功登太白峰,暮秋到了新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晚秋,从子午道到达汉中(郑文,1988)。公元 740 年,李白40岁,从吴地漫游回来,经巴陵回到湖北安陆的家,他的夫人许氏病重去世。

李白在42岁时接到了玄宗接连三次的征召,于是他在安徽南陵告别家人进长安,受到了唐玄宗的超常优渥。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李白入京,被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周学芳,2021),但他在长安只待了3年(公元742~744 年),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李白遭高力士等人进谗言而被“赐金放还”,但这3年,却是他声名大振的3年(谢国明,2005)。离开长安后,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遇到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谢春香,2015),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

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三月离京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李白以梁园 (商丘)为寄居地,继续“浮游四方”。李白诗中说自己是“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虽不是真的客居十年,但也是长期居留梁园。公元750 年,他在梁园另安一家,娶了宗氏,宗氏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是武则天三伯父武士逸的外孙(辛上邪,2020)。那时,诗人已年过半百(谢春香,2015)。

公元755 年冬,安禄山终于起兵造反,不久即攻陷长安,整个北方都处于战乱之中。其时,李白正在庐山香炉峰下与夫人一起求仙学道。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白自华山奔江南(耿元瑞,1979),玄宗之子永王李璘以收复失地为名,师出长江,路过庐山,强招李白入幕。不料李氏兄弟相争,李璘为其兄肃宗李亨所败,李白受牵连而入狱九江。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中途遇赦(王树森,2019)。李白当即掉头顺江而下,写下《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谢国明,2005)。

李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流浪于江夏至金陵间的长江一线,最后投奔在安徽当涂作县令的族叔李阳冰(谢国明,2005)。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卒于当涂,享年62岁(郭勉愈,2000)。

李白人生轨迹图

(据互联网资料) 

三、唐代地理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因山川形便划分十道,从十道边界,我们可以略知唐代的山川形势。开元十五道是在十道基础上所作的调整,依然保持这个特色。关内道依山带河,周围险要位置均设关卡,故名。河南、河东、河北因所处黄河方位不同而得名。山南、陇右和剑南分别因终南山、陇山和剑门山而得名。淮南和江南则是因淮河和长江而得名。岭南之名因处五岭之南而来。不过,唐代划分十道并非完全按山川形势,如关内与河南两道东西边界并不相连,陕州跨黄河南北各领三、四个县等(刘勋,2011)。

我国地貌格局是燕山运动中生代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的结果。因此,唐代的地貌格局与现代近似,地势西高东低,贺兰山一六盘山一龙门山一哀牢山以东以平原、低山巨陵和海拔不高的高原为主,多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以西以大盆地、大高原和极高山为主,多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刘勋,2011)。

唐初十道图

(张伟然,2005)

四、诗仙李白的漫游踪迹

李白人生中有40多年时间大部分在山水间度过,他曾游历过峨嵋、华山、太白、庐山、黄山、九华、 衡山、嵩山、泰山、皖山、敬亭、天门等(惜流芳,2013)。

 

李白生平游吟略图

(国家人文历史,2018)

 峨眉山

李白在四川的少年时代,读书学剑, 同侠客道士隐居岷山,游览峨眉(曹化根等,2020)。 

黄河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李白30岁时一人长安干谒无成,遂沿黄河东下“浮黄河去京阙, 挂席欲进波连山。” ( 《 梁 园 吟 》 ) 中年移家齐鲁,登泰山而望黄河“ 黄河从西来,窈窕人远山。”( 《 登泰 山 》 其三 ) 42岁时再入长安供奉翰林,赐金还 山与杜甫、 高适纵游黄河中游梁宋,50岁时又跨过黄河北探幽州。李白黄河诗的数量远少于长江诗,却有许多名句脍炙人口,千秋传诵(曹化根等,2020)。 

长江三峡

李白《早发白帝城》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庐山

李白曾五次登临庐山。围绕庐山风景,李白留下了十多篇诗作(吴怀东,2021)。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思达等,2022),登庐山,留下《望庐山瀑布二首》。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遭馋被逐,赐金放还”后南下,再次游览庐山。

天宝九年(750年),本在金陵的李白于五月启程前往庐山,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留世。天宝十五年(公元756 年),寓居当涂的李白因避安史之乱再次南下,登临庐山并隐居于此,有《望庐山五老峰》《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等诗于世。

上元元年(公元 760年),流放途中恰遇“天下大赦”的李白“免罪被释”,他再登庐山,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东林寺夜怀》(倪宇航,2021)。

嵩山

李白一生数次到达嵩山。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31岁的李白开始北上到洛阳嵩山与司马承祯的三传弟子嵩山道士元丹丘学道。在嵩山学道3年多, 得到元丹丘真传秘诀(《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并序)(沙鸥)。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再到嵩山元丹丘处(《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李白又到嵩山元丹丘处(《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倪宇航,2021)。 

秦岭太白山

李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曾去金城(今兴平县), 到武功登太白峰,暮秋到了新平(郑文,1988)。 

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妻儿移居东鲁,投奔亲友。此后他遍游山东,深受齐鲁大地的秀美 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影响,由此在山东停留了23 年之久。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李白从古御道登临泰山,李白一生只登临泰山一次,但在此逗留四月有余,留下了《游泰山六首》这一重要组诗(倪宇航,2021)。 

大运河

隋、唐、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均以洛阳为枢纽中心向南北延伸,向北由隋时所开永济渠沟通北方至涿郡,向南由通济渠( 唐称汴渠或汴水) 、山阳渎 ( 即古邗沟,唐宋时称扬楚运河) 、江南运河三段连接中原、江淮、吴越而止于余杭。李白是盛唐时期航行于大运河上频次较高的行旅士人和天才诗人。李白的行旅踪迹与大运河之四段均有关联(程宏亮,2016)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偕妻女,由湖北安陆举家搬迁至山东任城(今济宁),开始了他“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生活。后将家又迁到曲阜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李白的族亲等多人在山东济宁任职,加之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李白选择了济宁作为安身之地(李天新,2018)。李白来济宁时,时年36岁,儿子在这里出生。在济宁所写几十首诗篇(夏义梅等,2020)。

李白五次行舟于江南运河,并创作诗文 20 多篇。李白常客居任城、兖州、梁园、扬州、金陵、宣州数城,其间南来北往多经过传统汴泗水道、汴河及扬楚运河。李白在淮阴、宝应、扬州均有创作,其中,李白客寓扬州的时间相对较长,今存作于扬州的可考诗歌10多首(程 宏亮,2016)。

 王屋山

从目前已知的李白的诗歌来看,与王屋山有关的有三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和《上阳台》。其中第二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李白在王屋山之外送别魏万的时候写的(包洪鹏,2019)。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赐金还山”在洛阳遇到杜甫,一起同游王屋山访问华盖君,未果,却遇到了隐士孟大融,于是写下了《寄王屋山 人孟大融》。

崂山

大约在公元744年,李白到崂山游山观海,是他平生第一次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后来,李白和吴筠的崂山诗传到京师,惊动朝野,唐玄宗阅后对崂山产生极大兴趣(惜流芳,2013)。

黄山

自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后,李白盘桓于当涂、宣城、南陵、泾县、青阳、秋浦之间,遍游了皖南的山山水水。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来到黄山,访仙人、会名士,求白鹇、沐温泉、饮美酒、赋佳作,人山际会,留下了《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等。 

九华山

公元755年李白在九华山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沙鸥)。

天姥山

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声名大振。
宣城敬亭山

李白晚年主要辗转在金陵、当涂、宣城等地。而在其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曾七次来到宣城。宣城一带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正给晚年的李白提供了理想的隐逸之地。而宣城境内山水中最为李白欣赏的便是敬亭山(冯慧慧,201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本文据(李江海,2022,《中国地质之旅》(讲义))修改补充

作者:世界地球之旅 微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