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迎来首次大修。
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值得特别注意一下——
“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好像都是空话,对吧?
没关系,这里注意一下“协调发展”这四个字就行了。
而同一件事,以前是怎样表述的呢?
“职普比例较低的地区要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这个就不难看出了,是要“提高”职高比例。
从“提高”到“协调”,强制的意味淡了,是不是?

关键点:不再“一刀切”
再来看下上面那句话:
“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这回,咱们要关注的是“因地制宜”这四个字。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不再强制性规定,是全国一样的5比5了。
也就是说,从今年这届初中毕业生开始,各个地区的普职比例可能就是大相径庭了。

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东部和西部、沿海一线城市和地方18线小城、城市和农村,就可以都拥有各自的普职比例。
总之,“普职分流”并非完全取消,它还会客观存在。
私立高中可能迎来春天
比例不再固定,意味着招式和录取变得灵活了。
学生的选择余地也多了。
比如成绩处在中游及以下的学生,也许考出来的分数上不了录取线,或者公立高中招满了,新规实施之后,他就有了两个选择,除了职高之外,还可以去私立高中。

大家都知道,在以往是严令私立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学生的。
新的职业教育法施行之后,私立高中大概率会迎来春天,政策放宽之后,不想念职高的学生,读私立高中也是一个选择。
农村和一线城市是两个极端
不再强制固定比例,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上普高。
因为首先,教育资源就是一个最大的制约。
一线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这就决定了这些地区会成为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简单的做个比较就明白了。
和农村的学校相比,以往,发达地区被分流的那些初中毕业生,放到农村地区的学校,很可能就是优质生源。
我农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今年初三,一直听说他是班里的尖子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这孩子英语竟然只有三四十分,这真让人大跌眼镜。如此不难看出,农村地区的生源状况。
类似这种情况下,“普职分流”的比例会怎么变化,应该不难猜到吧?
飞越木卫六 -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