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简介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简称创新大赛,CASTIC。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部等部门共同主办。
- 是一项具有3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 举办创新大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是国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一项重要赛事,而且已与国际上许多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了联系,每年都从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参赛须知

- 现延长至2022年5月31日中午12点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参赛学生须为国内在校中小学生
- 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国际学校
- 参赛者要首先参加基层的选拔活动。
- 省(区、市)级竞赛的部分优胜者,由各省(区、市)按规定名额和要求推荐参加全国级创新大赛。
- A类作品指选题专业性较强,且需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并在专业实验室或专业机构完成的作品;
- B类作品指选题源于日常生活,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
- 每个参赛学生(包括集体作品的学生)在一届大赛中,只能申报一个作品参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 参加全国竞赛学生须由省级组织单位在省赛获奖学生中按规定名额择优推荐,须符合全国竞赛规则和各项申报要求。
- 参赛者须承担申报作品全部或主体研究工作。小学生作品选题原则上需与日常生活相关。
- 参赛作品须在终评活动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
- 集体作品的申报者不得超过3人,并且必须是同一地区(指同一城市或县域)、同一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的学生合作作品。
- 集体作品不能在研究过程及参赛中途加入新成员。每名成员都须全面参与、熟悉作品各项工作,合作、分担研究任务,提交的研究成果应为所有成员共同完成。
- 集体作品在申报时,所有成员的信息资料均应在申报表中填写,并在研究报告中说明每名成员的分工和完成的主要任务。
- 同一竞赛周期内,集体作品和个人作品不能进行相互转换。
竞赛规则

- 申报书
- 查新报告
- 研究报告
- 作品附件
- 诚信承诺书
- 证明材料
- 物质科学
- 生命科学
- 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
- 技术
- 行为与社会科学
- 数学
- 物理与天文学
- 化学
- 生命科学
-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
- 工程学
- 环境科学
- 行为和社会科学
-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项分等级奖和专项奖。入围终评作品的等级奖获奖比例约为80%。

- 按照参赛作品分类颁发证书和奖牌,由主办单位进行表彰。
- 专项奖由设奖单位进行表彰,颁发证书、奖金或奖品等。
- 并且每年都从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 参加过往届创新大赛的作品,如再次以同一选题参赛,须以新的研究成果申报且研究时间持续一年以上。
- 每项参赛作品可有1-3名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指导教师应了解并遵守竞赛规则,在申报时签署诚信承诺书,对学生参赛作品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及学生遵守科技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的情况负责。如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有亲属关系,应在申报时如实填写。
- 参赛学生开展涉及脊椎动物实验或有潜在危险的病原体、生物制剂、化学制剂、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原材料等相关研究,须符合相关实验操作规程,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
- 参赛学生在开展研究的各阶段应自觉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参赛作品应反映申报者本人的研究工作,对于指导教师或他人协助完成的内容要进行明确说明。
常见问题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