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网 努力学习网

高考地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专题总结)

高考地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专题总结,精华) 一、区域特征 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 2.区域差异的分析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图所示: 但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到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技法提升】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2.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3.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 (2)建设意义。 3.西电东送 (1)我国水能分布的不均匀性: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的必要性: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资源短缺。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地理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因素。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 积累资金(提高技术)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 ①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③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配套练习】 1.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 (1)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选A。第(2)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选B。 答案 (1)A (2)B 2.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经济带Ⅰ与东西方向高速铁路线完全重合 B.经济带Ⅰ沿着黄河分布,辐射功能大 C.经济带Ⅱ与当地山区公路相重合 D.经济带Ⅱ经济传递不仅限于带上的地区 (2)和乙区域相比,甲区域的优势在于(  ) A.矿产、能源大量调出,转变为资源优势 B.地处我国中部地带,经济腹地十分广阔 C.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D.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3)甲区域接纳产业转移的最佳方式是(  ) ①与技术转移相结合 ②厂房、设备整体搬迁 ③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④带动劳动力一起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经济带I沿着长江分布,辐射功能强大;经济带Ⅱ沿着沪昆铁路线分布,经济影响可拓展至沿线较大范围。选D。第(2)题,甲区域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接纳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资源导向型产业有优势,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选C。第(3)题,接纳产业转移的最佳方式是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相结合。选B。 答案 (1)D (2)C (3)B 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下图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材料二 二战后,匹兹堡钢铁工业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下图)。 (1)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不同区位条件。 (2)比较两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差异。 (3)概括匹兹堡振兴经济的成功措施。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两地的原料和能源差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两地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差距。第(2)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既要比较自然区位差异,还要比较社会经济区位差异。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匹兹堡采取了大力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等复兴措施,同时还有政府提供支持。 答案 (1)匹兹堡附近煤炭矿产资源丰富,武汉附近缺少煤炭资源;匹兹堡附近缺乏铁矿资源,武汉附近铁矿资源丰富;匹兹堡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武汉工业基础薄弱,科技相对落后。 (2)匹兹堡附近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武汉附近为季风水田农业。匹兹堡附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阴冷,热量较少,武汉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匹兹堡附近土壤贫瘠,武汉附近为肥沃的水稻土;匹兹堡附近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武汉附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较落后。 (3)大力发展科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效益);政府提供支持(实现工人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