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部《先秦史》对比评价,一篇文章告诉您怎么读

十四部先秦断代史著作,可见发现,大多数定位都是大学教材或通俗读物,谈不上有多少学术价值。这是先秦史内容非常庞杂、而研究日趋细密的情况决定的。

以上表格罗列了十四部先秦史专著。其中选择有三个标准:一是年代是从远古到秦统一,大陆称为先秦史、台湾称为上古史的时期;二是内容为综论,包括历史史实与制度文化;三是作者均是相关专家,有最低质量保证。那么,具体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首先要说的是吕思勉《先秦史》,这是我国第一部先秦断代史,同时也是名气最大的。吕老作为民国旧派文人,长于经史分析,见解自有独到之处,但不少分析较牵强。更重要是半文不白的陈述、大段史料的引用、繁体夹注的排版,像是清人做考据文章,如果先秦史料不够熟、文言功底不够好的话,会感觉非常不友好。所以本人把这部书列为高级阶段的阅读计划。虽然有沈阳出版社的文白对照版,但不建议阅读。

然后是翦伯赞、王明阁、詹子庆三部。翦伯赞《先秦史》实际上是《中国史纲》的史前史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度以《先秦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列思想指导撰写的先秦断代史,主张的是西周封建论。王明阁、詹子庆两部,是在大学讲课稿基础上编订的,故内容相对肤浅。同时也具有强烈的马列史学气息,采用的是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个人建议对翦著的西周封建论了解即可,其他部分与王、詹二部均可不读。

再次是萧璠、姚秀彦、钱宗范、卜宪群四部。萧璠、姚秀彦两位是台湾学者,姚秀彦《先秦史》无大陆版,也是这十四部里本人唯一没读过的。不过通过其他资料得知,这部书也是类似萧璠《先秦史》的通俗著作。而这些年的大陆先秦史也都在淡化古史分期,钱宗范等《先秦史十二讲》卜宪群主编《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定位都是通俗作品,后者是最新《中国通史》的第一册,也是社科院集体结晶,其篇幅简短、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除了对古史分期的淡化,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沈长云先生就是著名“无奴派”之一,其采用雷海宗先生的“部民社会”替代“奴隶社会”,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古史分期本身强调的是经济形态,而部民社会则偏向社会形态;同时又落入“封建社会”的窠臼。所以沈长云《先秦史》尽管一些观点有价值,但并不建议初级阶段阅读,最好结合其论文了解论证过程。本书附录的《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是先秦学术史必读论文。

接着是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先秦史讲义》。《论稿》主体是57年讲义稿、《讲义》主体是57年及82年讲义稿。因为两部著作实际都是后人根据授课油印讲义与个人笔记编订的,所以两本书记载多有不同甚至矛盾,可对照阅读。同时这几部讲义内容明显不均衡,重上古三代而轻春秋战国。徐老以大量民族学资料解释先秦史,为先秦史研究开辟一条新道路,故这两部书实乃先秦史必读著作,是这十四部里最重要的两部。

再有是李玉洁《先秦史稿》刘宝才等编著《中国历史·先秦卷》,这两部都是新世纪大学教科书,也淡化了古史分期概念。李玉洁女士师承徐老,在著作中随处可见引用徐老观点,而个人创见则相对较少。刘宝才、钱逊、周苏平、廖名春编著《中国历史·先秦卷》是通行版大学历史教材《中国通史》的第一卷,集体编著的作品一般来说个人色彩较少,观点相对较为平实。但教科书的意义不在于创见而在于通识,相对《先秦史稿》更适合入门学术读物。

最后要说的就是刘起釪、安金槐、胡厚宣、李学勤、吴荣曾著《先秦史》,这部书其实是出版社编委会从五位学者的著作中提取相关内容拼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读者不知道出处。而且内容也非常单薄,加上配图也仅有百余页而已,无法面面俱到,个人建议也不需要阅读。

纵观以上十四部先秦断代史著作,可见发现,大多数定位都是大学教材或通俗读物,谈不上有多少学术价值。这是先秦史内容非常庞杂、而研究日趋细密的情况决定的。一部几百页的先秦断代史,无法承载太多信息。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马列史观指导下的古史分期在逐渐淡化,但并不是说讨论本身无价值,实际上的涉及正是古代史根本问题。

综上,个人意见是以《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和《中国历史·先秦卷》作为入门读物,但是如果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则可以跳过通识直接进军观点,其中有沈长云《先秦史》反思旧史学理论、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先秦史讲义》补充新研究视角,最后回归吕思勉《先秦史》从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其中徐的两部和沈的附录,则是研究者的必读作品。

文|林屋公子(公众号:林屋读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