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代是从三家分晋分割而不是田氏代齐?

是故,纵观春秋战国之际的三大事件,唯有三家分晋足以担当分野史实流变的使命。

一、援引书名依附史实是春秋战国的得名方式

春秋和战国的分期,并不是仅仅因为《春秋》和《战国策》两部书的记载年限就定名分期的,两部书只是两个名头罢了。正确的逻辑顺序应当是:先有两个时代的不同史实流变,后有援引书名定名时代,而不是反过来。

春秋战国两大时代的区隔,是对史实流变的坚实反映,去纠结春秋时期根据《春秋》记载应该起止于何年月,战国时期根据《战国策》记载又应该起止于何年月,是没有必要的,是舍本逐末的。

二、春秋战国之区别
那么得以区别东周一朝两大时代的史实是什么?

何谓春秋?诸侯据城设邑,贵族循礼而战,霸主会盟而和,是尊王攘夷的时代,是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瓦解的时代,是青铜没落的时代。

何谓战国?君主设县置郡,国家变法而战,雄主纵横而和,是逐鹿天下的时代,是郡县制、律法制、君权制初生的时代,是铁器兴起的时代。

三、春秋时代的国际格局

春秋时代,大体可以郑庄(僭越礼制)齐桓(尊王攘夷)为先声阶段,以晋(文、襄、景、厉、悼)楚(成、庄、惠)争霸为枢纽轴心阶段,以弭兵之会为尾声的开始。具体情形可参考三红君这个回答:春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为何春秋五霸之中有三个霸主来自于南方? - 三种不同的红色的回答

晋楚双雄可谓春秋时期能够持续影响东周国际格局的两枚“超级大国”(齐秦此时只能算作地区性大国)。然而,楚国虽然曾经是华夏族裔,却自甘蛮夷,为中原诸华夏所不认同,可参见三红君、关毛君、沉船君在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 - 民族中的回答。

所以,整个春秋时期,有实力在国际霸权中角逐并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的只有一个姬姓晋宗,虽然这个晋宗曾经窝里内讧过(曲沃代翼、献公嗣君),还逐渐被卿家一步步把持了政权。换句话说,晋国是唯一一个有实力(吞北狄、用卿家、有沃土)、有名分(屡屡会盟、姬姓近亲)、有地利(据山险、临中原、扼齐秦)的“华夏共同体”成员。

结论:晋存则春秋秩序尚能维持,晋亡则春秋秩序严重失衡,晋室地位的存亡事关春秋国际格局的存亡。

四、春秋战国之分野性事件

1.三家分晋(公元前五世纪:六卿并存>>>前490赵灭中行与范>>>前458四家并存分中行与范地>>>前453三家灭智分地>>>三家并存>>>前403三家称侯)

谈及三家分晋,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回溯晋国初期的曲沃代翼(前705-前678)骊姬之乱(前651-前637)的两大乱政时期。经过这两个时期的公族纷争,晋室公族被严重削减,使得晋文公而后的晋国称霸都不得不倚重外姓外氏之卿家。从二军四卿(文公),到三军六卿(襄公),再到六军十二卿(景公),再到四军八卿(厉公),再到三军六卿(悼公),军政大权,尽赋卿家,如若国君强势明智尚可称霸,一旦国君暗弱中智则内乱失霸。可以说,晋国公族在春秋初期的消耗,不像其他国家,公族把持政权,即是晋国于春秋持续强大、三晋于战国策源变法的原因,也是晋国不断失霸复霸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

好在文公到悼公之间的一百年,晋国国君尚且强势,屡有明智之主,尚能以国君之力主导霸主事业。晋平公、昭公(前六世纪中叶)以后,三军六卿被智、范、中行、韩、赵、魏六卿垄断,公族彻底败在了众卿家手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前期开始,由“六卿兼并-三家灭智-三家称侯”组成一个纵贯公元前五世纪(起于前496年范氏中行氏的衰灭、终于前403年三家称侯)的系列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为卿家内部纵横争权,这一争权充分体现了由春秋特色向战国特色的转移。换句话说,众卿家的争斗就像吴越楚之间的国战一样,恰似两曲战国前奏,前者既终结了晋室的地位,又带来了战国的气息;后者既终结了楚国足以抗衡晋国的地位,又带来了战国的气息。

2.田氏代齐(前489田氏驱逐高氏、国氏>>>前386田氏放逐姜姓齐公并获得周王册封)

谈及田氏代齐,我们需要明白姜姓齐国的地位。姜姓自姜嫄生后稷的传说起,便是姬姓的姻亲,到了文武王时,又成了得天下的功勋,可谓尊荣备至。西周时期,齐国拓殖东方莱夷,屏藩东疆。春秋时期,齐桓更是尊王攘夷开启了春秋争霸的序幕,管仲变法有使得齐国获得东方强国之实力。总之,春秋齐国是一枚有功勋有实力的周室姻亲

然而,姜齐虽强,终究无法像晋国一样,顶着姬姓宗室的名分去尊王攘夷,姜姓主姬姓的事,本身就不符合严格的宗法礼制。再加上,春秋时期东方宋鲁仍强,齐国无法像晋国一样,笼络郑曹蔡陈卫等中原弱国,无法在春秋国际舞台顺畅地纵横捭阖,隔着宋鲁也无法像晋国一样直面楚国的争雄。是故,齐虽东强,无奈中土。晋楚主导的春秋国际,齐国的戏份终究只能是配角。那么齐国内部发生的大新闻,就只能是齐国与东方的大新闻,却不能作为周天下的大新闻。

谈完地位,我们再看看田氏代齐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
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
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前五世纪初期,晋国众卿家还未斗完、吴越争霸激战正酣,田氏也只是刚刚垄断政权罢了,羽翼不到位,火候不到位。
前四世纪初期,韩赵魏已经是诸侯了,三晋联盟尚未破坏,赵魏之强也是有目共睹,战国七雄之局面已成。
所以即便我们不谈流变区别与晋齐差异等史实,单就田氏代齐这个事件适不适合做一个标志性事件来看,田氏代齐这个标志不是太早而不成熟,就是太晚而太“落伍”,实在是不适合做两个鲜明不同的时代之标志。

3.吴越争霸(前510>>>前473)
虽然题干未提吴越争霸事件,但作为同时期较早发生的一大扰动格局的事件,不谈不足以佐证上述论述,所以还是拿出来提一下吧。

吴越楚三个南方国家的争斗,可谓凶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破都灭国之程度。吴灭楚(前506)、吴灭越(前494)、越灭吴(前473),三国相恨相杀,勃兴勃衰:
①削弱了楚国整合全部南方力量才足以抗衡齐晋的实力;
②为北方晋齐两国的国内变动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③为战国时期的大规模国战提供典型范例。

扰动天下不可谓不深。

晋楚两国操纵吴越相杀,引起蝴蝶效应,最终反倒弄得晋“裂”变、楚“衰”变,晋楚由二霸沦为七雄。吴越争霸真可谓弭兵之后、三家之前,影响周天下走势的大事件。

五、总论

春秋战国之分野,在晋楚争霸变为七雄纵横,而这一转折过程中,最为接近格局枢纽位置符合过渡特色的只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只是东方之变,非天下之变,且标志事件零散分布于过渡开始与过渡完成两端;吴越争霸,只是南方之变,非天下之变,且标志事件是齐晋之变的诱因。是故,纵观春秋战国之际的三大事件,唯有三家分晋足以担当分野史实流变的使命。

作者:寒鲲
来源:知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