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状元娄子钰: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在认知心理学著作《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彼得布朗透彻解读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他尖锐地指出:很多人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

去年高考中她以文科650分成绩问鼎晋城市文科状元。在这里,她分享了三年来对学习的领悟。非常精彩,希望你能认真读完。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也期待新的改变。但改变不是突然到来的,改变首先从自己开始。不管未来怎样,希望每一位同学无所畏惧,坚定前行!

 

娄子钰

晋城一中原579班,班主任吴建平。2018年高考晋城市文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有人借用海明威的比喻,说:“一中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一中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一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人,能触摸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中塑造了更加优秀的我们,我们也塑造了更加卓越的一中。庆幸自己遇见最好的一中,也庆幸自己执着三年,未曾辜负青春。

在一中我收获了什么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几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高考,为了能在高考中打一个漂亮的胜仗;而在高考后,人生有了无限多种可能,成绩是否突出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学习也不再是唯一任务,人生的大门才真正打开。

那么在一中的三年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还收获了什么?毋庸置疑,我得到了宝贵的知识,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拥有了令我终身难忘的回忆。我记得地理考试失利时老师给我的鼓励和拥抱,记得上一届学长学姐的叮嘱,记得与老师同学同游清北校园的体验,这些记忆构成了青春的底色。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实现了自己心灵的突围和成长。名次的起伏和学习上的挫折,让我拥有了平静的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将注意力用在所需之处;周而复始三点一线的枯燥,让我明白等待和重复都是生活的艺术,因而能够咀嚼出时间最本真的滋味;我学会拼搏,更懂得了拼搏的意义:“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跨过学习的门槛,赫然发现事事如此。这三年在学习中所习得的,将使我终身受益。

 

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宣讲时,学习方法和心态调整是始终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我在高中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同学晚上熬夜学习到很晚,有的同学很早就睡下,甚至从来不带书回家;有的人课本上笔记五颜六色密密麻麻,有的人毕业时书干净得像新的一样;有的人会把课本内容反反复复背诵逐字逐句记忆,有的人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后就合上了书。但是最终后者的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前者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相信每个人的学生年代都遇到过几个“怪人”,明明不好好学习却能考得很好;明明起早贪黑地努力却未能有收获。有的人将其归因于天赋和智力,但是研究表明,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本人掌控的;更多的人将其归因于学习方法,因此很多人都对好的方法趋之若鹜。

大多数人所知晓的学习方法的可靠性有待推敲,因为成功并不是靠模仿成功者的动作获得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在认知心理学著作《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彼得布朗透彻解读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他尖锐地指出:很多人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比如:

长时间背诵课本的某一段落,并不一定能把它记下来。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文字,创造出一种已经学会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实际上,简单地反复阅读和背诵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

划重点不等于掌握了重点。许多人喜欢用下划线、荧光笔标记重点,打开课本花花绿绿一片,背诵的时候用眼睛盯着笔记与课本,用眼睛的辛苦代替了脑子的转动。如果划重点仅停留在“划”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辅助思考的高度,那么这种方法是没有必要的。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许多人喜欢“轻松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下中获得知识;又或者重复学习自己擅长的部分以获得成就感。轻松学习更容易被人接受,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却不如那些认真、吃力学习的人。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 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时候学得不好。如果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似乎毫无进展,我们就会转而关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轻松办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恐怕没有什么事情比考试更令人糟心。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我们就可以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主动检索脑中的信息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考试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 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有效地中止遗忘。

比如高三后期学校安排了大量考试和尖子生对抗赛,他们更应该被当做学习的过程而非目的。许多人过多地在意分数,而不是从考试中得到的收获,只会适得其反。考试中的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检索式学习胜过重复式学习。在读课本或是复习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核心概念是什么?

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

我会如何定义它们?

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这些提问相当于自我检测,也就起到了“考试”的效果。主动检索脑中的信息比反反复复看书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我们所掌握的都只是知识“点”,拓宽到面上,将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高中时,常鹏军老师会在历史自习上播放《大国崛起》《活着》这样的影片,姬秀芳老师也常让我们观看《航拍中国》之类的地理纪录片,这些都帮助我们把“知识点”扩展到“知识面”,让我们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良好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不仅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而且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唯物论,违背作息规律必受到作息规律的惩罚。

梁漱溟先生曾这样定义学问:“学问就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对知识要能消化掉、吸收好,要进得去而又出的来,把知识真正弄明白,掌握“活”的有生命的知识。”很多人的勤奋都只是在缓解内心的焦虑,而没有考虑如何将知识真正内化。

 

怎样调节心态

当然,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影响成绩的因子之一。绝大部分人并不缺方法,只是无法专心学习。虽然一天都坐在书桌前,但是心神始终无法安放在学习上。可能因为成绩退步自乱了阵脚;可能因为任务太重颓废懈怠。能够调理好自己,把心思集中起来用于学习的能力,比任何高效的方法都重要。

在这里分享一篇高中时我非常喜欢的文章: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梁漱溟《朝话》

这篇文章选自梁漱溟先生的《朝话》,高中时的我把它压在桌皮下。它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时常提醒我“站在局外评估自己”。比如高三模考为我亮了一路红灯,当时的我充满了焦虑情绪。倘若我任由这样的负面情绪摆布,完全沉浸其中,头脑中将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用来观察、质疑,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做出理性思考。这篇文章鼓励我从中跳出来,问自己:“是任情绪摆布,还是做出决断,如何处理它?”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内心世界达到“调和宁静”,拥有约束自己的能力;人才能向外进一步开拓,去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中探索和追寻。

在此我用邱勇校长的一句话作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清’与‘华’的结合。‘清’象征着纯洁和安静,要有定力及自律精神;‘华’代表着茂盛和希望,要有超越自我的追求。”

我在清华园等你!

来源:晋城一中公众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