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你的行文逻辑在哪?

行文逻辑对于写作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尤为重要。这个逻辑的重要性在我们之前所发的短文中已经多次讲到,但仍然感觉强调不足,所以今天就专门再写一下。

修改学生论文时,经常会觉得头大,没有心思改下去。一方面是因为英语表达不到位,中式英语表达和不合适的词汇运用导致词不达意,这个随着对专业内容的阅读和练习可以逐步改进。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文没有逻辑,读起来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勉强看懂了前半句,又发现后半句云里雾里,这一点改进来就比较难,需要同学们时时提醒自己。

行文逻辑对于写作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尤为重要。这个逻辑的重要性在我们之前所发的短文中已经多次讲到,但仍然感觉强调不足,所以今天就专门再写一下。

论文写作

所谓行文逻辑,就是文章表达过程的内在布局规律,其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一篇文章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位置安排、各个部分的详略设置等等,都属于行文逻辑的范畴。从小的方面来说,在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section)中,包括哪些语段,分别描述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顺承关系,也属于行文逻辑的范畴。更细微的,在一个语段内,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写作顺序,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等,其实也可以看成是行文逻辑。

简言之,行文逻辑就是如何把一个学术发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学术贡献

而行文没有逻辑的一个很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同学们经过长时间十分辛苦的工作终于将一个结果推导出来或者将一个实验成功完成,在写作时在脑海中积累的材料太多,在写作的时候思维容易跳跃,写到某一点时可能就会联想到自己所理解的另外一点。很多时候,我在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在这里写A”,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因为考虑到B如何如何”,但读者对B是否已经了解或者前文对B是否已经做好铺垫,往往就是写作过程中被忽视掉了。换言之,读者不是作者,不像作者对整个过程如此熟悉,如果在写作时不能站在读者的视角去考虑行文安排和语句表述,就很容易写出来不知所云的文章。

那么,怎么才能使得文章写作具有逻辑性呢?

我们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

第一层次:如何从形式上让别人觉得论文写作是有逻辑的。有一些常用的技巧。

首先,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就先讲明这个段落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好处是即便后面的内容写作上有些凌乱,由于第一句话的指引,读者也基本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进行匹配加工。

其次,前后相邻语句的表述上尽量尝试后一句话开始的主语是前一句话结束时所表述的对象,这样会形成前后贯通的阅读体验,类似于中文中的修辞手法“顶真”。当然,做到每句话都如此连贯并不容易,但经常如此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在写作表述上跳跃性强的缺点,能够使得读者每阅读一句话都有足够的铺垫。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无法从结尾对象开启新一句的情形,例如下一句与上一句的主语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也注意减少使用It做开始的表述方式,因为It所指代的对象可能不够明确,而是重新表述一下上一句的主语,例如用This method开头,指向性更明确,也更能明确两句话之间的关联性。

再者,对涉及内容较多的可以预先总括性的指出接下来的内容,例如在阐述了某种现象后要尝试给出可能的原因,那么在列举原因之前先写一句“This phenomenon arise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这样读者在读后文时就会有意识地寻找几个原因的断句点,更容易把握每一个原因点,而不至于混杂在一起;如果把先导句改为“This phenomenon arises due to three possible reasons”,其指向性更加明确,读者会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表述三个原因,那么在第三个原因表述之后的语句读者就会有心里准备了,读起来就会顺畅很多。类似的表达方式在introduction的写作中是很常用的。

第二层面:如何从文章架构上让别人觉得论文写作是有逻辑的。这里的关键其实就是对材料的安排要有斟酌有逻辑。

首先,在论文写作时,不要上来就直接动笔写论文。我有一个小做法供大家参考,在写作之前,先把文章有哪些材料列好,然后在此基础上,拟一个细致的文章大纲。所谓细致,是指文章大纲要把每个段落依次列举出来,甚至于某个段落中涉及多个方面时,要把这几个方面都列举出来。例如引言部分打算写五个段落,那么就把每个段落要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列举出来,然后看所罗列的内容是否是有条理地呈现出相关内容,是否能够清晰地告知读者为什么要写当前这篇论文。其中,某个段落是做研究现状概述时,还可以列出按哪个逻辑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归为几类,分别是什么内容等等。

其次,论文的组成部分之间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具体就是指,上一个部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引出一些问题,从而产生一个自然而然的motivation来推动读者去关注下一个部分;或者,下一个部分开始的时候先解释清楚为何能从前一部分过渡到当前内容,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子的。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内容之间的关联关系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再者,论文一节的内容按照本领域的习惯表述流程进行安排,一般不要做大的调整。例如在控制理论论文的问题描述(problem formulation)部分,通常就是先给出所研究的系统对象(model),然后针对系统对象给出研究假设(assumptions),其次是本文相较于现有研究的一些特定要求(例如事件触发、通信受限等),最后才是给出本文的研究目标(control objective)。这里最后写研究目标,是因为研究目标的达成是在前述已有信息下所设定的。一般不能在系统对象之后先写研究目标,再给出所需要的研究假设。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站在读者的角度,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需要的铺垫知识都已经明确给出,材料的表述逻辑也符合读者的常规思考逻辑

第三层次:论文的写作逻辑最终本质上是为目标服务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学术论文写作有点儿像“八股文”,也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往往是一样的。虽然不同学科的论文有较大差别,但同一个领域内的论文结构是极其相似的,例如控制理论的文章基本都是由“引言问题描述控制设计性能分析仿真实验结论”几个部分构成。但是,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有些文章并不完全按照这个结构来安排,可能会出现某个部分被拆分两个乃至多个部分,也可能会出现某个部分就没有出现,也可能会出现部分融合在一起的情况,这就说明学术论文的写作其实不是格式化的。

实际上,采用什么样的逻辑去写作论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非必须要按照某种指定的方式。本质在于,形式是为目标来服务的。最为根本的指导原则是,最有利于达成文章的表达目标,也就是让读者清晰流畅地理解作者的学术贡献。要根据自己所要达成的最首要目标来决定文章的材料安排上,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说、展开说、详细说,而哪些内容可以简略或者删除,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所知所学都堆砌在文章中。这里面一个特定点就是remark的写作,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每个内容后面都无病呻吟凑个remark出来。“形式服务于目标”这一点要求说起来就有些虚了,我们就不再展开了,免得看起来像是鸡汤式的说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