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如何评价?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一部共84个章节的小说,小说的每个章节都以“XX的时间”命名,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描述太古之中的各种人物、动植物、物件的故事,叙事时间横跨三代人的人生历程,见微知著地重构了波兰动荡起伏的20世纪历史。

作者:Homura

“谁只要见过世界的边界一次,他就会锥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锢。”——《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补发给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作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上的常客,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在1987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初登文坛,1996年发表了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托卡尔丘克的其他重要作品例如《书中人物旅行记》(波兰科西切尔斯基基金文学奖)、《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入围)、《奔》(2008年波兰“尼刻”文学奖)、《航班》(2018年布克国际奖)等。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一部共84个章节的小说,小说的每个章节都以“XX的时间”命名,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描述太古之中的各种人物、动植物、物件的故事,叙事时间横跨三代人的人生历程,见微知著地重构了波兰动荡起伏的20世纪历史。

以下内容分别从神秘主题、地域情结、时间碎片化的叙事、历史与民族的解构这4个方面对《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进行文本分析。

1. 神秘主题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曾被波兰文学界誉为“波兰当今神秘主题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里的“神秘主题”指的是托卡尔丘克在作品中构筑的神秘世界。

托卡尔丘克的早期作品《书中人物旅行记》、《E.E.》之中体现了作者对于神秘主题写作方式的探索,这种探索的成果被成熟地应用于《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创作中,通过神话传说、个人想象来描写神灵鬼怪等超现实事物,借之摆脱理性思维的束缚并将自身的思考呈现于神秘的世界中。

标题中的“太古”在作品中指的是一个位于波兰腹地的普通村庄,然而作者在全作的开篇便写到“太古是个位于宇宙中心的地方”,将故事的舞台放置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与世隔绝的时空中,并在随后的篇幅中将之描绘成原生态的微型宇宙,为之赋予神秘主题的色彩。

在作品的设定中,太古这一时空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边界,试图跨越边界者实际上是进入了梦乡,仅当他们意图返回太古才能从梦中苏醒,并将梦中的际遇误认为是真实的回忆;除此之外,试图观测边界的行为会导致观测者的体感时间发生变化。

简而言之,作者设定了太古这一封闭的时空作为叙事的背景,通过神秘的背景设定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审视世界的视角。

2.地域情结

现实场景与神话场景相互交错的太古,可以视为人类生存秩序与大自然、超自然秩序的接壤地带。托卡尔丘克将所有的现实与想象都扎根在她所熟悉的故乡、村庄、邻里街坊、河流山林、法则秩序、习俗惯例等带有地域特征的政治、历史、文化土壤上。

太古既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时空,也是作家笔下虚构的时空;既存在历史的碎片,也存在想象与怀旧。

类似于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迟子建的东北等等具有地域情结的时空,托卡尔丘克在写作中贯穿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交错、日常生活与神秘世界的结合。而托卡尔丘克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碎片化的方式和神秘主义的视角刻画了发生在太古这一真实与想象相交织的地域上的故事。

3. 时间碎片化的叙事

前面提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每个章节都以“XX的时间”命名。而托卡尔丘克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体现在通过各种人物、动植物、物件的时间作为切入视角,灵动地构筑着太古的族群与历史。

太古既是空间概念,同时又是时间概念。太古是时间的始祖,它包容了所有人和动植物的时间,甚至包容了超时间的上帝时间、幽灵精怪的时间和日常用品的时间。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时间。无数短暂如一瞬的个体的时间,在这里融合为一种强大的、永恒的生命节奏。——本作的中文译者易丽君教授

整个故事的时间以一战前夕作为起点,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来展现角色米霞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同时也展现了波兰小村庄中小人物在20世纪历史事件中的际遇与情感的交织。

在铺陈着神秘主题与地域情结的同时,小说中还夹杂着对现实历史时间的描写,例如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波兰与俄国的战争等。

托卡尔丘克在小说中不时地强调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份,从而将叙事的时间与波兰历史上的大事件联系起来:1914年(一战开端)、1918年(一战结束,波兰复国)、1939年(二战开始)、1943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1944年(华沙起义)、1945年(二战结束)、1946年(波兰全民公投)……

而以单线发展的历史时间作为参考系,托卡尔丘克描写了太古村落中的三代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通过现实场景与神话传说的重叠糅合,以一种冷静的态度记录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波兰民族的创伤。

4. 历史与民族的解构

在托卡尔丘克的创作理念中,线性叙事的现实主义写法仅能描绘现实的某个侧面,并非描述历史与民族的最佳手段。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经过人的感知、体验、储存之后,转变为了情感、直觉、迷思、梦境、幻想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过有意识地整合后,还原成为个体意识视角中的历史与民族。

“如今,我们的思考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简单。我们和电脑的关系已经改变了我们自身的感知——我们接受了大量迥异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得不在头脑中将它们整合起来。对我来说,这种叙事方式似乎比史诗式的庞大线性叙事要自然得多。”——托卡尔丘克

“解构”是一种关注现象本身性质的哲学理念,通过将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至极限并使该现象分崩离析,转变为无法独立叙事的碎片化信息,随后将这些碎片化信息重新整合为新的现象。

托卡尔丘克所采用的碎片化创作便是解构历史与民族的过程。

历史与民族在这篇小说中被解构成了触碰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谜游戏的地主、生机盎然的女巫、咒骂月亮的老太婆、天使、上帝、椴树、咖啡磨等等碎片化的信息。这些看似独立的碎片化信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一脉相承的内核,共同拼合成了波兰历史的长流和波兰民族的生生不息。

以上。谢谢阅读。

参考文献:

[1]曲慧钰.历史的记忆,时间的诉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百年孤独”[J].世界文化,2018(12):30-33.
[2]李怡楠.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神秘深邃的文学旅者[N]. 文艺报,2018-06-11(005).
[3]刘剑梅.灵动婉转的散文体小说[J].小说评论,2018(06):64-74.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