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说这句话的人叫吴国盛,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虽然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难道不是牛顿的力学和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刚开始我也很迷惑,但是吴教授能说出这番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对与不对,都可见熵增定律的分量。 无独有偶,吴军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让其它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呢? 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公式:- 1+1=2(代表了数学文明)
- E=mc²(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 S=-∑ P ln P(熵的定义)
一 为什么熵增定律有如此的伟力?
因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二 熵增定律的定义
定义: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三 如何对抗熵增,实现超越
熵增定律被称为最让人沮丧的定律。它不仅预示了宇宙终将归于热寂,生命终将消失。而且,从小的方面来说:- 它左右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
- 它左右着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一、企业层面
1、主动做功 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所以,作为领导要不断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更灵活高效,回归创业初期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大特性,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2、打造开放系统 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什么是耗散结构?它有三个特征: ①开放性 怎么理解?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注: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为了理解,这里我们把它分开。) 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你通过锻炼减去一身的赘肉,比如你看一本好书。基于此,企业也可以得到启示。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比如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最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是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爷子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②远离平衡态 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趋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你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体系。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会非常困难。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这方面最值得学习的是韩都衣舍,他们采取阿米巴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4-5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③临界值 怎么理解临界值?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你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每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二、个人层面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涌来,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烦躁、焦虑,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心理学称为情绪颗粒度。 再比如专注这件事,好像大学之后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事情总趋于熵增。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慢慢脱离我们的掌控。 那要怎么办呢?解决办法仍然是:1、主动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开始介入。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运用清单思维让工作高度有序。
把当下所有情绪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们都记在一个备忘录里,你可以叫它追踪系统,然后脑子里永远都只装3件事。 比如,今天定下的3件事是写文章、看书、建立写作系统。 其他的还有洗衣服、取快递、回复邮件等各种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踪系统里。 如果还有一些突发的情绪,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尴尬的事,都统统丢进去。或者突发的事,比如某人发来的微信消息,你感觉不是一两分钟就能解决,也丢进去。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你的大脑里永远只会有3件最重要的事,不会因分心而虚耗能量。 而且你还放心,因为你已经把事情记下来了,你不用为此担心,做完之后你会有时间来处理的。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 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乱度。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极其痛苦,我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的地方要反复改。 痛苦着痛苦着,突然「熵增定律」闯进了我的脑海,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吗?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得主动去做这件事。2、开放系统
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讲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 ①开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比如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②远离舒适圈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舒适圈了。 比如我写作两年了,写作水平很大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 ,这就是能力舒适圈,这是不好的。 人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③非线性曲线非线性,其实就是复利效应。 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杯水车薪,学习、生活都没有改变多少。 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点努力,就会开启你开挂的人生。
3、智能化
最后,还想谈一点,也是所有熵减方法里面最强大的一个东西。它不仅适合任何组织的进化,也契合我们个人的进化。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生命的演化里面的第三点——智能化。 整个生命的减熵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得智能的历史。
1bit 信息熵=kln2(J/K)热力学熵
当你信息有局限的时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产生更多的熵。比如做同一套试卷,学霸跟学渣做题所需的时间和能量肯定是不同的,学霸一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学渣可能做了三四个小时还做不完。 比如炼钢厂,小炼钢厂要花很多时间和能量,而且材料利用率低,而大企业因为掌握更多信息,不仅耗能更少,效率也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最后补充】
一、熵增并无好坏之分 看起来,整篇文章都在避免怎么熵增,似乎熵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是须知道,对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个法则,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只是人类视角上的道德定性,这个定性对于宇宙来说,没有意义。 二、无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来,事物从有序到 无序是必然事件。其实不是,它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是无序的概率非常大,大到有序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数学里面,概率无限大就被称作必然事件。比如让猴子在键盘上随意打字,打出这篇文章被称为有序,而其他被称为无序。那么有序的概率就是可以忽略的,我们可以说事物的倾向是从有序到无序。 以上,就是我对熵增定律的所有认知。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