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提高学习动力
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想去学习,可总是动力不足,最后在deadline的压力下,不情愿的开始学习。关于动力管理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个简单的,马上就可以用。 1.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一天之中,选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困难的事情。精力旺盛的时间,一般在上午。 2.做学习计划 蔡格尼克效应告诉我们,大脑很难忘掉脑子里未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像没有拿到糖果的小孩,会一直缠着你。 因此,将你的学习计划做好,这些未完成的计划会留在大脑里,推动你去完成计划。做学习计划,并不需要很长远的,你可以细化到每一天的学习计划。模块二:保持专注
3.三秒禅 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无法深度思考,也就谈不上欲罢不能的学习。对于保持专注,有很多人推荐了番茄时钟,或者冥想,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超好用的方法,叫3秒禅。 学习时,如果分心了,在你将要做别的事情之前,停顿3秒,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分心去做这件事?”“等下去做行不行?”。 刚开始用3秒禅,我建议你写出那些令你分心的事情。比如学习时,你忍不住想刷朋友圈,在拿起手机之前,运用3秒禅,在纸上写下“刷朋友圈”,神奇的是,你刷朋友圈的欲望消失了。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意识,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干嘛,当你学习时,想刷朋友圈,于是拿起手机······注意,这个动作是下意识的,如果你意识不到,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分心了,等你醒悟时,可能已经过了半小时。而3秒禅的作用就在这里,让你的意识处于在线状态,当你拿起手机时,自我意识提醒你,你分心了,于是继续投入学习。模块三:高效学习
4.对知识进行组块 什么是组块? 组块是大脑对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使得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就像电脑将多个类似的文件打包成zip文件一样。 那么组块对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加快学习的效率,没有组块前,知识点之间是孤立的;组块后,知识点组成了一个小模块,这极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增强了记忆,组块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理解更加便于记忆。 第三,知识之间互相联结,形成体系。当你掌握的组块越来越多,你对某个领域的认识就越清晰。就像拼图一样,不同的模块拼接在一起,就组成了图像,这时,你就是个牛逼的人了。
标签阅读法:摘抄书中对你有价值的,深受启发的内容,并联系自己过去的经历,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反思如何改进。
这个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自己过去的经历(背景)发生链接,并反思,给出改进的办法,这其实涵盖了组块的几个步骤。 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当掌握的组块越多,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就越深,那么假以时日,你也能成为一个高手。 5.运用回想 很多同学应该有这种体验,前一天学的很认真,甚至很多概念也理解了。可是,第二天发现还是容易遗忘一些知识。如果没有及时温习,时间越长,忘记的知识越多,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模块四:几个学习技巧
7.间隔学习 学习一门知识,不要安排的太集中,应当每天适当安排一些。 比如学习1小时英语,那么下一小时学习数学。 如果每天的学习安排过于集中,很容易就会有疲劳感和厌恶感,就比如你每天三四小时背单词,可能都吐了。当大脑对背单词这件事产生了厌恶感,就会影响下一次的学习。 另外,过度练习同一类问题,会形成思维定势效应,即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第一感觉就是用相同的办法去解决,可是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啊。 因此,间隔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的学习任务穿插在一起,即保持了学习的新鲜感,又保证了学习的深度。 8.在不同情境下学习 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习,可以巩固神经模型,加深理解和记忆。 比如遇到难题,总是想不出头绪,可以起身到户外休息几分钟。这个时候,思维由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发散模式下,思维开阔,很快就会找到灵感。然后思维切换回专注模式,专注的解决问题。 你也可以离开常待的学习地点,比如自己的书房,到图书馆去学习。 因为环境对我们有暗示作用,摆脱环境的暗示,再进行回想,能让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 9.注意休息 很多人学习时急于求成,临时抱佛脚。《学习之道》里说,学习知识就像盖房子砌墙一样,你不能追求砌墙的速度,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等待水泥凝结,墙体才会稳固。 过分追求学习的速度,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产生联结,只能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点,这样的知识很容易忘记。
模块五:超强学习方法
10.主动学习 最重要的当然要压轴哇~哈哈 为什么有些人看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学了不去实践,当然不会有改变。 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出了学习金字塔,不同的学习方法,效果相差很大。 比如听课、阅读,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就如填鸭式一般,真正留存的知识非常少。而当你去实践、教授给他人,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效果最好。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