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王蒙谈写作:仍要变法求新

王蒙,还在阅读,还在写作,还有新的小说作品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ChatGPT等新鲜事物也有自己的新鲜理解。他说:“我现在写作的心情是要拼全力,努力把拙作发挥淋漓尽致,而且要变法求新,甚至追求一种极限写作。”

生于1934年的作家王蒙,已经90岁了。自他1953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71年。71年的时光——足够一个人从青丝变白发,从年少入古稀。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其个人履历伴随着共和国一道成长,创作链条反映着共和国发展轨迹,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恰好活到了历史的关键点儿上”。2019年,王蒙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为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目前对于王蒙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增订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王蒙作品研究的不足。

王蒙

作为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王蒙在文体创新方面颇有建树,从早年的意识流尝试,到晚近小说中的诗化、哲学化、散文化尝试,无不体现了一个创作者求新求变的创作心态和自由开放的创作观念。王蒙的文学作品在美学上的价值也同样不可忽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单纯的情感、明快的风格、抒情的笔致书写金光闪闪的青春,激励了几代青年人的拼搏奋斗,被评论家誉为共和国文学精神谱系与文学气质的开篇之作。

从小说的语言形式切入分析

整体上可以称为“立体小说”

《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增订本)》准确捕捉王蒙小说创作中的变与不变,归纳出王蒙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探讨小说的语言、叙述个性、文体语境和作家文化心态等,触摸小说文本的内在文化精神,探讨作家的叙述个性、文化取向和对生活和现实的理解,揭示小说的学理蕴涵和社会文化语境,力图呈现王蒙小说文体创新的意义和局限。该书出版后,得到学术界好评,并曾出版繁体字版。

王蒙文学创作70年座谈会

此次再版,郭宝亮修订了之前的表述,增补了近十五年追踪研究王蒙的研究成果。童庆炳教授认为,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是从王蒙作品的实际出发,不是对现有理论框架的生搬硬套,而是对“文化诗学”理论构想的实践。甚至连王蒙自己也感到,从其小说的语言形式切入进而展开论述,以前从没有人做过。

该书作者郭宝亮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书中提到,王蒙小说文体的总体特征就是杂糅性、包容性、整合性与超越性。杂糅性是王蒙文体的外在特征,包容性是杂糅性的内在肌质,整合性与超越性则是王蒙小说文体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在整体上把王蒙的小说称为“杂体小说”或“立体小说”。

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王蒙作品

逾2000万字囊括创作70年全稿

为庆祝“人民艺术家”王蒙从事文学创70年, 《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70年全稿》也在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王蒙作品,逾2000万字,编为8编61卷(包括附录1卷),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读书记、创作论、《红楼梦》及诸子经典研读、人生回顾、历史述论、演讲对话访谈等,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非常鲜明。该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写作生涯的全面总结,展示了他写作70年的辉煌成就和他对中国文学、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的一个鲜明的旁注。

《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增订本)

《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70年全稿》

此外,“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和“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

如今的王蒙,还在阅读,还在写作,还有新的小说作品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ChatGPT等新鲜事物也有自己的新鲜理解。他说:“我现在写作的心情是要拼全力,努力把拙作发挥淋漓尽致,而且要变法求新,甚至追求一种极限写作。”

对于“青春”与“耄耋”,王蒙的解读很诗意,“一道青春一道青春垒到最后,就是耄耋之年。把耄耋之年切成薄片,透明一点,就是青春。”

(图片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