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大神话巨著角色雷同细节相似?谁抄袭谁?

《西游记》是玄奘取经有关神话故事的集大成和再创造,也是我国灵猴神话的集大成和再创造,它是世界公认的神话巨著。而《封神演义》则是我国古代神话大观,将驾驭和利用自然力的神话、武器法宝的神话、古代军阵的神话汇聚一起,并有所创新。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求得真经的故事,《封神演义》则主要讲述了姜子牙、周武王伐纣商的故事。尽管情节大相径庭,然而这两部作品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以下这段——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的赞诗是:

混元正体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传大法,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全非汞,物外长生尽属干。变化无穷还变化,西方佛事属逃禅。

而《西游记》中孙悟空逃脱八卦炉后的赞诗为: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是不是查重率高达90%?

这么来看,难道真是“抄袭”?那么又是谁抄袭了谁?

二书“身世”

与许多其它长篇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并非单独某位作者的原创,而是民间创作和文人加工相结合的产物。

如今所见的百回本《西游记》,其祖本为金陵世德堂本,出版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已久,在唐朝时期的《大唐西域记》《大慈恩法三藏法师传》等作品中形成了雏形。但此时取经队伍只有唐僧一人,且基本不涉及神异之事。孙悟空、沙和尚在后来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加入取经队伍,而猪八戒直到元杂剧《西游记》里才成为其中一员,且敬陪末座,排在沙和尚之后。据学者研究,今本《西游记》应由吴承恩(约1500—1583)在中晚年整理完成,因此其最终成书时间应在16世纪中后期。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陈奕禧题《西游记图册》。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则要晚于《西游记》,大约在万历(1573—1620)末年或泰昌(1620—1621)、天启(1621—1628)之际。相比唐僧取经,武王伐封的故事流传得更加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尚书》《诗经》《楚辞》当中。自魏晋、隋唐以降,民间通俗文学逐渐发展,到宋朝时已经蔚为大观,再加上崇尚阴阳灾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故事又融合了姜太公封神的传说,成为人们喜爱的题材,得到了再传播、再创造的机会。元代说书艺人汇集各种记载,编成一部大纲式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第一次从小说的角度较完整地演述了妲己惑纣王、姜子牙佐武王伐纣等历史故事。此后,平话艺人再以此书为样本,又创作了多种神话和武王伐纣的演说本。明人许仲琳(有争议)把这些平话集中起来,加以编辑、整理和再加工,终于创作出《封神演义》。

显然《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相继诞生并非偶然。明朝前期,提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文学发展颇受限制。自明中叶起,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政策更加宽松,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盛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这些变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表现为通俗小说创作更加受到重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各个小说流派竞相登场,各领风骚,迅速而广泛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王守仁(王阳明)手稿。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名同实异

接下来说回“抄袭”,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认为西游记引用封神演义,黄永年教授是相反观点。其实,抄袭的最大特征便是内容雷同。具体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本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二书在人物、场景等多个地方的确存在雷同之处。

以人物为例。《西游记》中,哪吒、二郎神先后作为天庭围剿孙悟空的骨干登场。得知孙悟空在下界为妖后,玉帝派哪吒与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前来征讨,孙悟空“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却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于是玉帝又命自己的外甥二郎真君率梅山七圣征讨花果山。孙悟空与二郎神交手多时,互施七十二变,难分高下。战正酣之际,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用金钢琢偷袭,打中头部,这才被擒获。后来在取经途中,二人又曾出场相助。但从整体来看,哪吒、二郎神在《西游记》中只是拥有一定戏份的配角。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哪吒(左)和二郎神(右)。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在《封神演义》中,情况却大不一样。除主角姜子牙外,哪吒和杨戬成了戏份最多、作用最大的角色,他们作为姜子牙的左膀右臂,在伐纣灭商之战中功勋卓著。哪吒在《封神演义》中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三子,拜师于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门下,年少时便打死东海龙王之子,击败石矶娘娘。后受太乙真人指派,前往西岐辅佐姜子牙。杨戬则出自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同样奉师命辅佐姜子牙兴周灭商。在主角团中,杨戬的神通可算是最大的,“曾炼过九转元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伐纣战争中的许多恶仗都靠他才得以获胜。在人物能力上,《封神演义》中哪吒的三头六臂、杨戬的七十二变等设定也很可能取材自《西游记》。而更加丰富的剧情、更加饱满的人设,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西游记》中二人的形象。不过,《西游记》重点刻画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等人物都成为经典传世的艺术形象,而《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杨戬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形象只能说乏善可陈。

除了角色重合外,《封神演义》中还有多处诗、词与《西游记》雷同,其中既有早在二书问世前就已经存在的,也有《封神演义》直接挪用《西游记》的。例如,通天教主为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争斗,布下诛仙阵,有赞诗曰:

风气呼号,乾坤荡漾;雷声激烈,震动山川。电掣红绡,钻云飞火;迷日月,天地遮漫。风刮得沙尘掩面,雷惊得虎豹藏形;电闪得飞禽乱舞,雾迷得树木无踪。那风只搅得通天河波翻浪滚,那雷只震得界牌关地裂山崩;那电只闪得诛仙阵众仙迷眼,那雾只迷得芦篷下失了门人。这风真有推山转石松篁倒,这雷真是威风凛冽震人惊;这电真是流天照野金蛇走,这雾真是弭弭漫漫蔽九重。

其中与《封神演义》的界牌关形成对仗的,却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这就暴露出前者对后者有所取材的事实。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西游记》中的通天河。来源/电视剧《西游记续集》截图

此外,二书在许多景物描写上也有雷同之处。如《西游记》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赞诗为: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潮涌银山鱼入穴,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危巅。(下略)

这首赞诗同样见于《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只是将“东海之处”改作“东西崖畔”,用于称赞东海金鳌岛。但从诗句原意来看,描写山峰显然更加贴切。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西游记》第十六回,描写观音院火势的赞诗中有一句为:

黑烟漠漠,红焰腾腾。黑烟漠漠,长空不见一天星;红焰腾腾,大地有光千里赤。(下略)

而在《封神演义》第六十四回,罗宣、刘环向西岐城中发射火箭,引起满城的大火,同样引用了这句赞诗,只是将“长空不见一天星”改作“长空不见半分毫”。两相对比,《西游记》原句似乎更为文雅。

类似之处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总体来看,二书雷同之处,《西游记》明显技高一筹,《封神演义》的挪用水平不高,多有词不达意之处,而《西游记》中诗词的使用更加贴切。《封神演义》则更像是在摘抄《西游记》的内容后再自行“降重”,但反而削弱了原句的精妙之处,破坏了原本的语境。二者之间的差别正好体现出作者艺术才能上的差距。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之唐僧取经。来源/敦煌研究院

崇佛还是崇道?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同为神话巨著,但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前者礼佛,后者崇道,在宗教观上似乎水火不容。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佛经;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奈何不得,只能请如来佛祖出手;取经路上遇到棘手妖魔,孙悟空也是首先求助观音菩萨;最后师徒四人全部成佛。而《封神演义》里的故事主线则是道教中的阐教和截教之争,商周双方都有大量修道人士参战。而书中多次提到“三教之中道为首” ,连佛教的燃灯古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都出身于道教,体现出明显的崇道观念。

实际上,二书的背后都有不易察觉的另一面。《西游记》表面上尊崇佛教,但是书中多次提及老子西天化佛,“讲道”的内容更多。在小说中,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虽然也有一些降魔除妖的护法神将、法术法宝,但相对于道教却稍嫌单调。而无论是从小说的回目中屡次出现的内丹学的术语,亦或是小说中关于“内丹”修炼知识的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西游记》在成书过程中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较大影响。例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谈及自己成仙经历时,都对“内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孙悟空为例,他在对黑风大王介绍自己时称: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找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显然,小说中主要人物“成仙”与修炼“内丹”有着直接联系。除此之外,《西游记》中还大量引用“内丹”术语和道教经典,如小说第五十回中的诗词《南柯子》,就出自全真派道士马丹阳的《渐悟集》: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性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呼吸,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这首诗讲述的是道教内丹修炼时祛欲忘情的“筑基”之功,将心性修炼视为“修丹”首务,强调“去欲”至上,这个观点也是道教全真派反复论证的基本观点。此词中“猿马”在马丹阳原词中为“喘息”,特指“内丹”修炼中调节呼吸和运气的功夫。这里代之以“猿马”二字,则更强调忘情祛欲,才能修成丹道的观念。

由此可见,《西游记》作者无疑受到了道教修仙、修炼观念的巨大影响。《西游记》虽然是一部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但就其宗教思想体系来说,却是源自于道教的。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玄奘题名石佛座。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西游记》礼佛又崇道一样,《封神演义》尊道的同时也礼佛。虽然书中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佛教之上,但反倒没有像《西游记》一样提及老子西天化佛的传说,对佛教加以贬低,而是设定西方教主能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圣人平起平坐。在《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鸿钧老祖出面调停三个弟子之间的纷争时,对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称赞有加,并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真是福地。”当西方教主要向鸿钧老祖行拜见之礼时,鸿钧老祖又不肯接受,声称“吾与道友无有拘束,这三个是吾门下,当得如此。”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西方教与道教不但没有传授关系,而且俨然可以与道教分庭抗礼。清代有学者甚至认为:

“《封神》一书,传是释氏作。道家因丘祖西游雪山作《西游》,假佛教阐发丹经以贻释氏,释氏亦假道教作《封神》还答丘祖。”

这种说法虽然有很大臆测和牵强之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崇道而不抑佛的宗教态度。

结语

《西游记》是玄奘取经有关神话故事的集大成和再创造,也是我国灵猴神话的集大成和再创造,它是世界公认的神话巨著。而《封神演义》则是我国古代神话大观,将驾驭和利用自然力的神话、武器法宝的神话、古代军阵的神话汇聚一起,并有所创新。此后数百年间的神话小说,其内容大多没有超出《封神演义》中三大类神话的范围。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普贤变中玄奘取经。来源/敦煌研究院

但是,同为神话巨著,《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而《封神演义》却无缘其中,正是因为艺术间也存在高下之分。《西游记》将书中主要人物塑造得形神毕现,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封神演义》则以写事为主,在塑造、刻画人物方面逊色许多,除哪吒、杨戬等关键角色尚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人物的艺术生命就比较短暂了。所以,尽管《封神演义》对神话小说世界观的构建、神话体系的塑造等方面贡献巨大,但和《西游记》等其他名著相比也只能略逊一筹。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二者间到底是否存在抄袭,而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这两部作品,欣赏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褚殷超:《<封神演义>传播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房春草:《相似的神统,不同的幻像——<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宗教思想的比较》,《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

[3]陈辽:《<西游记><封神演义>的五“同”五“异”》,《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