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
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方式:根据农历时间来划分 入伏的时间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份或六月份。 如果入伏当天的时间,在农历的五月份,那么就是“早入伏”;相反,如果入伏当天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就是“晚入伏”。 例如,2023年7月11日入伏,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五月二十四,因此可以判断为“早入伏”。 第二种方式:根据庚日来划分 民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如果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早,那么就是“早入伏”;反之,则为“晚入伏”。
02. 早入伏好还是晚入伏好
民间有谚语“早伏凉飕飕,晚伏热死牛”,大致意思是,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早,那么整个三伏天期间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气候宜人,感觉凉飕飕的; 而如果入伏的时间较晚,那么三伏天可能会异常炎热,气温高得让人难以忍受,甚至热到足以让牛这种大型动物都感到无法承受(带有夸张的说法)。 从人们的感官角度来说,估计大多数人都喜欢早入伏,这样的话,三伏天期间就不会感到那么炎热了。 而今年是晚入伏,按照农谚的说法,或将出现过于炎热的天气,不要受人喜爱。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看,早入伏意味着三伏天期间雨水可能较多,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为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然而,过多的雨水也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甚至引发病虫害。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