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散文《故园春》全文及写作技巧解析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故园春

作者:柯灵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较美的段落。

桃花奖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忍饥挨冻总算又捱过一年。自春祖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收租老相公”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

荠菜马兰豆,

姊姊嫁亨(在)后门头;

后门春破我来修,

修得两只奶奶头。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义的山歌:

油菜开花黄似金,

萝卜开花白如银,

草紫开花满天星,

芝麻开花九莲灯,

蚕豆开花当中一点黑良心,

怪不得我家爹爹要赖婚。

故乡有句民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三月正是扫墓的季节,挑野菜的孩子,遇见城市人家来上坟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乐事,大家高高兴兴,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哥儿姐儿奶奶太太们,摆开祭祀三牲,在凤灯里点起红烛,一个个在坟前欠身下拜。要遇见新郎新娘头年祭祖,阔人家还有乐队吹奏.祭扫完毕。上坟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坟果”——发芽豆、烧饼、馒头、甘蔗、荸荠分给看热闹的孩子,算是结缘施福。上坟还有放炮仗的,从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头,也有孩子们宝贝似的拾了放在篮子里。说说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满篮翠碧,便赶着新鲜拿到镇上叫卖,换得一把叮当作响的铜板,拿回家里云交给父母。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送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

按照历年的例规,到时候自会有热心的乡人为首,挨家着户募钱。农民哪怕再穷,也不会吝惜这份捐献。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家家户户置办酒肴香烛,乘便祭祖上坟,朝山进香。午后社戏开场,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们,便要趁这一年难得的机会,换上红红绿绿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预先用门板搭成的看台上去看戏。但家里的主人主妇,却很少有能闲适地去看一会戏的,因为他们得小心张罗,迎接客人光降。

镇上的侧主也许会趁扫墓的方便,把上坟船停下来看一看戏,这时候就得赶紧泡好一壶茶,送上瓜子花生,乡间土做的黄花果糕、松花饼;傍晚时再摆开请过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戏开锣,戏场上照例要比白天热闹得多。来看戏的,大半是附近村庄的闲人,镇上那些米店、油烛店、杂货店里的伙计。看过一出开场的“夺头”(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戏台下去找寻一些熟识的店伙先生,热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门前早用小桌子摆好菜肴点心,刚坐下,主妇就送出大壶“三年陈”,在锣鼓声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们用较大的诚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哟,老八斤,别拉呵,背心袖子也给拉掉了!”到后却总是大声笑着领了情。这殷勤有点用处,端午下乡收帐时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点小便宜。

在从前,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较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一九三四年春

写作技巧解析:

《故园春》作为新文学散文典范,实现了艺术审美与社会思考的平衡。柯灵用文字的经纬编织出一幅流动的江南清明上河图,在诗意的外壳下包裹着文化守成与现代反思的双重内核。这种"用传统笔墨写现代焦虑"的创作范式,使其在20世纪乡土文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一、写作技巧解析

1.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以"春天"为时间线索,串联起故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形成"春耕—农事—市集—民俗"的叙事链。

·采用"记忆中的故园"与"现实观察者"的双重视角,通过今昔对比暗示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冲击下的消逝。如对"戴毡帽的老农"与"穿西装的青年"的并置描写。

2.五感联动的意象群构建

·视觉:"嫩绿的桑叶""金黄的菜花"构成明快色块。

·听觉:"布谷催耕""货郎鼓声"营造声景层次。

·嗅觉:"新翻泥土的腥气""蒸糕的甜香"唤醒乡愁记忆。

·大量生活化意象(犁铧、蓑衣、社戏)编织成农耕文明的符号网络。

3.克制而深情的语言艺术

·善用短句与白描:"牛蹄印里汪着水,镜子似的。"以简驭繁,意境自现。

·方言词渗透:"夯歌""脚划船"等吴语词汇增强地域质感。

·诗化隐喻:"土地像怀孕的妇人"将农耕神圣化,暗含对土地的敬畏。

  二、主题赏析与文学价值

1.乡土中国的文化寓言

文章超越个体乡愁,构建了一个微缩的江南农耕生态体系。春种秋收的农事周期、蚕桑渔猎的生产方式、社戏市集的民俗传统,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肌体。柯灵以人类学视角记录正在消逝的文明形态。

2.生命哲学的审美呈现

·自然观:将农事劳动升华为"与土地对话"的生命仪式,耕者"弓背的身影"被赋予雕塑般的美感。

·时间观:通过"老农数节气如数家珍",展现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循环时间认知,与工业时代的线性时间形成张力。

3.散文文体的现代性探索

打破传统小品文格局,在抒情散文中植入小说笔法(场景速写、人物剪影)与报告文学特质(社会观察),实现"诗性"与"史性"的融合。这种跨文体实验影响了汪曾祺等后世作家。

4.知识分子的精神返乡

在城与乡的语境下,柯灵的"故园"既是地理故乡,更是文化原乡。文中对"手摇纺车"等传统器物的凝视,暗含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试图在农耕文明中寻找民族精神根系。

 三、经典片段鉴赏

"蓑衣的影子在田塍上移动,像大地长出的黑色苔藓。货郎的拨浪鼓摇醒睡着的村落,油纸伞下飘过穿阴丹士林布衫的姑娘。"

1.空间建构:通过移动视点(田塍—村落—伞下)完成从田野到人居的空间转换。

2.文化符码:"阴丹士林布"指涉服饰文化,"油纸伞"成为江南美学的经典能指。

3.隐喻系统:"黑色苔藓"既写实描绘蓑衣质感,又隐喻农耕文化如苔藓般古老而顽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