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好不好?用数据分析来说话

《实施办法》意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除“唯分数论”,适用于2022年起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称《实施办法》),刷爆了魔都家长圈!

中考新政一出,网友评论炸锅了,有家长表示“该政策对不择生源的学校很友好”,也有家长认为“裸考名额更少了,进重点比以前更难了”,甚至有网友猜测上海的学区房是不是要没戏了……

如果你还没有看新政全文,下面是部分新政重点笔记:

《实施办法》意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除“唯分数论”,适用于2022年起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

从2022年起,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

其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是此次改革确定的招生录取新办法,也是最核心变化——把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即“四校”: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65%名额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65%的名额分配到各区和初中。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特色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录取面向全市范围招收有创新潜质、学科专长、体育或艺术特长的初中毕业生,招生比例不超过6%。

在靴子落地的今天,再回看去年初那篇引发网络热议的文章《到华二读初中,你真的想好了吗?》,相信大家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体会吧。
今天“爸爸真棒”经过知名知乎博主数据帝的授权,分享他的经典回帖——“如何看待上海华二初中发的文章《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博主在2020年就开创性提出分层教育造成的“超级初中生”“超级淘汰者”,用数据说话,比较了平均教育和分层教育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值得一读。
我的观点主要是这样的逻辑:

?民办学校若可自由选择生源,最后必然是“马太效应”,好生源——好成绩——更好的生源——更好的成绩。

一开始可能还算均衡,一点偏离后就开始正反馈,最后就成了少数超级初中和普遍的菜场中学。

所以此时不存在「锄强扶弱」,每每要“扶弱”,最后永远是弱者更弱,资源全部被“强”吸走了——这是分层教育

解决方案就是入学摇号,打乱生源;毕业名额到校,打破正反馈。

此时好的生源看到目标学校的生源好,在名额给定的情况下,反而担心会有更强的竞争,因此会反过来选择稍差一些的中学,进入「差成绩——好生源——好成绩——差生源——差成绩——好生源」的负反馈,师资和其他资源也会根据这一根新的指挥棒慢慢重新分配。

此时义务教育才能均衡——这是平均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走前面的分层教育,对不同学生搞区别对待,结果就是两极分化

原本就很优秀的初中生集结在一起,加上最好的老师,培养出一群「超级初中生」;同时,那群被小升初和幼升小淘汰下来的「后进」学生,到了一群同样是「淘汰者」的学校,早早贴上「被遗弃」的标签,成为「超级淘汰者」

这有意义吗?「超级初中生」,能超级到哪里去?你家孩子初中阶段放松点,多锻炼身体,多出去玩,不要那么超级,到了高中和大学再超级起来,会碍着他吗?你要是觉得实在想要超级,请跳级,相信可以变得更超级。

但「超级淘汰者」,可就问题大了。这不仅仅是学习能不能赶上去,更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健康成长,能否自食其力,能否不走上歧路的问题。

简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分层,坏处远远多于好处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坏处多于好处?你有什么证据吗?

比如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差学生在哪里都是差生,给他们放在好学生堆里,差生一样学不好。
但好学生只能和好学生一起学习,把好学生放在差生那里,好学生也会被带坏。

如果上一句话是对的,那显然我们就应该继续搞分层了,因为差生已经没救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但要把好学生保护起来,所以好学生也只能集中在一块。

真的是这样吗?

用PISA数据,我们可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或者平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影响如何?

PISA是OECD测试每个国家初三学生的标准测试,且根据学生报告的家庭变量构建了每个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指数(ESCS)。

我们把其中上海的数据拿出来,将每个学生的ESCS指数划分为100个百分位,取出其中两组样本:

分层样本
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家庭的ESCS指数和所在学校的ESCS指数差距在3个百分位之内。

也就是说,在平均家庭地位在90分的学校,我们取出ESCS指数在87分93分之间的学生;在平均家庭地位在10分的学校,我们取出ESCS指数在7到13分之间的学生。

平均样本
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学校的ESCS指数在47分到53分之间,也就是一个非常平均的学校。

我们将这两组样本的学生根据其ESCS指数和综合测试分数可以画出下图:

上图中的蓝色点和绿色线,代表了分层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好的家庭社会地位明显有着更好的测试得分。

上图中的红色点和黄色线,代表了平均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家庭社会地位和学生的测试分数没有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两条线的左右两边,我们接下来要计算几个数字。

第一,我们将家庭情况更好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层次和他们更接近的都是好学生的学校——比如本题的华二初中——计算他们能获得的分数增量;

第二,我们把家庭情况更糟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所有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都比较差的学校,计算他们的分数减少值。

为了结果可比,我们将分数标准化,也就是减去平均分再除以标准差。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家庭背景最差的20%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差的学生待在一起,那么他的分数会下降个标准差。将家庭背景最好的20%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好的学生待在一起,他的分数会上升个标准差。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20%-40%的学生和60%-80%的学生这里,前者放入分层组会损失个标准差,后者只会增加个标准差。

很显然,分层对于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的好处,比对家庭背景更差的学生的坏处要更小。

如果将他们放进平均组呢?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看法:最差的20%学生得到了个标准差的增量,最好的20%学生只损失了个标准差的增量。

我们将整个上海的学生都做这样的处理,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如果当前的平均情况是基准,那么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入分层组,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降低个标准差。若是将所有学生放入平均组,则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提高个标准差。

一来一回,打乱生源平均教学的结果,比集中同类生源分层教育的结果,要好个标准差。

更重要的是,这个标准差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变化,若是考虑整个社会影响,将背景更差的学生教好,让他不走上歧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其意义要远大于将一个背景已经很好的学生培养成超级初中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说到底,再分配的不是教师,不是硬件设备,而是学生。好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源”。正如华二初中的文章所说,这些学生的家长,他们的家庭,为学校支撑了大量资源。

现在我们就是要让这样的“资源”被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而不是集中在一所学校了。

对于这些背景优秀的学生,我想说,很抱歉,没有能让你和一群和你一样的好学生在一起学习,没有能让你获得更高的分数,而是把你放到了一个平均化的学校,把你当做其他同学的教育资源了。

但我相信,没能在初中就变成「超级初中生」,只是让你的成功之路稍微走缓几步,而你今天的发光发热,将使得你能够在十年后生活在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中国。

本文作者数据帝: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