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季:现代西方哲学
人,诗意地栖居
开放包容、人性诗意
到了第二季,哲学的调性便出现了重大转变。现代哲学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富有诗意,同时也具有批判色彩的哲学阶段。
哲学家们不再拘泥于对传统理性的框架,而是发散出了更多维度的话题,关乎人的生命、欲望、本能、语言、存在和幸福。
哲学的各个流派纷纷涌现,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新的论说。
生命的本能

叔本华对痛苦的感知力,使其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智慧;
尼采则倡导“强力意志”,他用生命的激情告诉我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柏格森的“绵延”以及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涌动的力量。
功利与实用

电车难题
紧接着,我们学习了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
以及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最大幸福原则”和“思想的五步法”,
对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
分析的时代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史发生了“语言的转向”。

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我们开启了一趟分析哲学之旅。
哲学家从逻辑的层面对“语言的形式”进行分析,我们感受到分析哲学的严谨性,也感受到了逻辑本身散发的形式之美。


现象学魔力

胡塞尔
除了英美分析哲学,在欧陆地区的德国,以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现象学让我们脑洞大开——原来思维方式还可以如此被颠覆。

胡塞尔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这就是对传统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通过“悬搁判断”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试图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主客交融的原初境域里。
存在与真理
随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纷纷加入了这场现象学运动。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存在者”加以区分,向西方2000多年来传统的形而上学发起挑战。通过此在的分析,揭示出人生在世的本质解构:人的牵挂、人的本真与非本真、人的沉沦、人的畏与死亡。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更是表达出了一个哲学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自由与荒谬

萨特
法国的萨特探讨“人”的生存话题——自在与自为,存在先于本质……最后得出了“人是绝对自由的”结论。
而加缪的荒谬哲学告诉我们:人要遭遇荒谬,更要对抗荒谬。

身体与解释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和伽达默尔这两位,虽然放在第三季讲解,但他们的理论也属于现象学运动的大范畴。
梅洛·庞蒂开创了知觉现象学,他贯彻“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但他还原到了一个主客之间的模糊的、暧昧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身体 - 主体”的知觉场。
伽达默尔则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他将“理解和解释”本身看作是人生活的一种根本存在方式。人怎样理解、怎样领会世界,人就怎样显现自身。
人的幸福与解放

马克思

在第二季的最后一章我们讲到了马克思的理论。
马克思将历史、社会、实践和现实的人这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去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去为全人类寻求解放。
第二季(现代西方哲学)整体风格——多元而诗意
第二季现代哲学的视角更多元化,各自流派虽已显露出反传统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倾向,但依然在一定限度之内,反的力度还不够猛烈,还并没有走向极端。
第二季的风格是绚丽多彩的、是开放包容的,有思想上的张力,也有着情绪上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