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 存在哪些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要让家庭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并让其参与家庭的相关事物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

如此重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家长要了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要让家庭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并让其参与家庭的相关事物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在生活中相机而教,让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孩子在成长阶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让家长头疼不已。其实这也不用过多的担心,我们家长在生活、家庭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低下身子,静下心来,平时要与孩子多交流,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予以适当的鼓励。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很多东西家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直接教给孩子的,所以要抓住一切合理的契机,相机而教。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

存在哪些问题?

一、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功利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平时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时孩子的成绩俨然成为了个别家长心情的晴雨表。然而这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音乐、绘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的综合素质不达标。

二、只重视孩子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

当前,家长过度关注孩子身体或学业表现而相对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不少家庭中存在的常见现象。事实上,心理健康题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很多孩子受到学业压力、网络游戏、校园欺凌、家庭或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为闷闷不乐、兴趣减少、精力下降、不爱交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紧张厌学等,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还有的孩子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学业表现及伙伴关系不佳等。家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不努力、不坚强或青春期逆反所致,因此一味地批评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导致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愈发紧张。

三、不能发现孩子的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兴趣、性格、能力和气质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和所受环境、教育的不同,形成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家长要注意避免盲目地让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抹煞他的个性,这样往往将孩子的聪明才智也一同抹煞了。也就是说,父母应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而不能将父母的“既定方针”强加于孩子,强迫他完成父母的“施政纲领”。

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公众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