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签学习法?读书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便签学习法,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利用便签进行读书学习。这个“便签”没啥特别的,日常工作使用的便签就可以啦。

作者:余小鱼

一、什么是便签学习法?

所谓便签学习法,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利用便签进行读书学习。这个“便签”没啥特别的,日常工作使用的便签就可以啦。

使用便签学习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聚焦于书中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

毕竟,现在的我们已经过了读书考试的年纪,每天挤时间看书,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学以致用,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能看到实打实的进步。

关于这一点,小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便签学习法,想不进步都难啊!

二、使用便签学习法,在读书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⒈3种不同颜色的可以粘贴的便签纸,掌心大小为佳。如下图:

便签学习法

为什么要用3种不同的颜色呢?是因为读书时我们要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读过的信息。
第二类拆解(A1):指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指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想好再写,内容尽量控制在一张便签之内,如果文字实在多,也可以多加一张便签。

⒉一组多色指示标签。

指示标签的作用相当于升级版书签,用于提醒自己哪几页贴过便签。

3.一支笔

这个根据个人喜好啦,什么笔都可以,用着顺手就行。

三、便签学习法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

1.便签学习法拆解的标准与误区。

I便签:重述知识的标准

①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②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③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炼。
④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常见误区:附会旧知

啥意思呢?就是刚翻过一本书,觉得自己老早以前就知道了,内容没啥新颖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警惕了,自己可能在用旧知识附会新知了。而且事实表明,越是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也许你会说:原文讲的就是这个,我总不能无中生有。也许确实如此,但仍然有问题:你为什么要挑选这么一段全无心意的原文去贴标签呢?这本书的内容那么多,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打动你吗?

因此,在写I便签时,我们要注意自己是否在附会旧知。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供参考:

A1便签:内化知识的标准

①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②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③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关键信息有明确的对应,让你写出的经验成为其贴切的案例。
④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怎么区分自己不是泛泛而谈呢?有的人习惯在A1便签上写”总是”“经常”“好多”这样的词汇,而不是用“有一次,怎样……”这样的句式,像这种情况就是在泛泛而谈,没有提到具体经验。

这里记住一点,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它们在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供参考:

A2便签:应用知识的标准。

①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即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结果导向的和明确的截止期限)?
②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③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④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常见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不得不承认,惯于表决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长发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动当成行动,还误以为自己的领悟力很强。

怎样辨析写在A2上的文字是发表感慨,还是规划应用呢?就用上面的4个标准来衡量——目标、行动、关联和可控。若不符合这些标准,赶快撕掉,重新写一张A2便签。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供参考:

⒉便签学习法拆解的具体步骤。

第1步,选择书目,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2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只是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签。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就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3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4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5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6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7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3.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A1的内容吗?

当然可以。你想起自己从前做得不错的某件事,现在终于明白了是哪些原因促使你做得不错,这也是很好的反思经验,这样下次你便能刻意的复制和移植成功。

遇到“鸡汤”怎么办?

用I便签可以很好的辨别鸡汤文。如果你发现无论怎么重述,写出的都是众所周知的信息,比如“成功都是从失败中爬出来的”“永远不抛弃、不放弃”。那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一篇包装出来的鸡汤文,味道鲜美但言之无物。

真正的改变还是很难?

首先,对自己宽容一点儿,成长原本就是很难的,而且养成新习惯都有波动期。这里提供几个小建议:

■反思目标定得是否合理,具体行动是否可以优化。

■找同伴监督打卡。

■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比如,睡前看书半小时代替刷手机。

■自己做不到就去教别人。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不读完找不到阅读拆页?

虽然拆书的理念是:不必读完全书,能用上一点儿就值百倍书价。但是并不是说一定不能读完,如果你觉得只有读完全部内容才能进行拆解,那也是可以的,自己习惯就好。

便签法的适用边界?

使用便签法的前提是,你要确认你在读的这本书上的知识是确凿无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应用之前,要挑一本好书,知识本身正确,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准确,然后才能放心的实施A1和A2步骤。

如何挑选到好书呢?一是权威人士推荐,二是可以看书评,比如去豆瓣看看评分。这是小鱼常用的方法。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这个便签学习法5分钟就可以掌握,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改变却是超乎想象的。

最后,小鱼再告诉你一个训练便签思维的方法,用手机微信就能做到。比如,当你在公众号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不要直接转发,可以问问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转发吗?我能补充点自己的相关经验吗?我能加上一个自己的应用或行动吗?

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那你就得到了锻炼。如果对着手机想5分钟还是想不到,那就放弃转发吧,说明这篇文章跟你的关系没那么大。同时,这5分钟也没有浪费,在这期间你的大脑得到了高效练习,对应I、A1、A2的思维肌肉也得到了强化训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