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月的诗赏析:表达怎么样不同的情感?

李白不仅将月的美好特征表达出来,而且也通过月亮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写作风格。如若没有月亮,那么李白的诗也会失去它原有的光芒,由此可见,月亮在李白的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白:我是董月亮的。

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月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不仅如此,月还是人们情意的寄托,人们借月感慨世事变迁,借月传达思乡之情,借月抒发人生感悟和抱负。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首次出现了对月的描写,如《国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不仅写出了动人心扉的月光意境,而且将月与人类的普遍情感联系起来。

自《诗经》后,月光之美如同一圈涟漪一样不断在时光的长河中荡漾,不断在人们的心中回旋激荡。千百年来,每当新月初升、皓月当空,不管从人们的视觉体验还是情感体验上,月亮便成了诗人描绘的对象,并赋予了月亮许多深层的含义。

一方面,这是因为每当柔美的月光洒在人们身上,就像是慰藉心灵的天然治愈剂一样,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美好;另一方面,月亮同样也传递着诗人的孤寂、愁苦、甚至是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乡、失意、别离、爱情等情感。

诗经之后,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月也被唐代诗人不断描摹、吟咏。写月的诗歌名作纷呈,其中,那个“绣口一张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李白,却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都在写月,一生都生活在月中。

用月亮来抒发感情的首创虽不是李白,但李白却是写月最多亦最传神的诗人。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积聚在李白心中,形成了李白对月的独特思考与深厚的感情。

在李白的诗歌中,酒和月是诗人贴切的知己,是诗人默契的知音。所以诗人会说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也会吟唱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样唯美动人的诗句。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是诗人聊以自慰时的自我映照。如《月下独酌》里的“花间一壶酒,独酌天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且饮且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诗人饮酒的欢乐与忧愁。这首酒与月的华章,是对诗人、酒与月三者的完美诠释。

酒与月如影随形,酒与月相得益彰。酒与月如同浪漫的双翼,让诗人李白非凡的才情得以在诗歌的天地里纵情驰骋,纵情翱翔。

如果说,酒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来灵感,并给诗人想象的长河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流的话,那么,月则让诗人想象的空间得以延伸,月也成了诗人飞扬才情,纵横诗意的载体。

月在李白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李白写月、咏月,出于对月之感,表达对月之情。李白的一生可谓是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李白最为爱月,月亮是他一生吟咏的对象。月意象在李白的诗歌中就出现了336次,其中还不包括如玉盘、明镜、玉钩之类的月之代称。

甚至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李白醉酒,看到水中的月亮,他想捉住这水中的月亮,向水中的月亮扑上去,就这样将自己浪漫的一生画上了句号,由此让他的一生与月亮永远在一起了。

翻开《李白全集》,以月亮为主题的诗篇随处可见,如《初月》《把酒问月》《月夜金陵怀古》《关山月》等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充盈其间。

明月入我怀

如果要选出一首李白诗歌中的脍炙人口的月亮诗,《静夜思》无疑是多数人的选择,这首家喻户晓的小诗千百年来为后世所传诵。全诗寥寥数语,短短的20个字却意味深长、感情深厚,甚至早已成为了学龄前儿童的磨耳朵歌谣。原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游子远离故乡、回忆起故乡时,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魂牵梦萦的,但在诸多值得回忆的故乡印象中,月亮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李白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李白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交给了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客居异地都可见的明月,用世人共同拥有的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蜀地的名胜古迹开拓了他的视野,秀美的山河给了他博大的胸怀。

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来的诗人,从他离开家乡,寻求前程的那一刻起,家乡的明月就成为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牵绊,也成为诗人魂牵梦萦的事物。

月亮也是诗人自身形象的代表。月之高洁、月之无暇代表了诗人自身的品德,是诗人自况的形象。诗人李白笔下多浪漫的文字流淌,而月之特性正给了诗人想象的空间,当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之美好相一致时,咏月诗便应运而生。

月是故乡明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年轻时便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月成了李白思乡的物境,无论是远走他乡还是游历名山大川,他都无数次地流露出对峨眉山月的思念。而在李白的诗中,峨眉山月成为了他思乡代表。

所以当李白告别家乡,开启他寻求前程的漫游足迹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与月有关的《峨眉山月歌》诗,全诗意境优美,在描写峨眉山月的同时,将自己思念峨眉山月、思念家乡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原诗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写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也是诗人对天空中悬挂的明月的直接描摹。这一句也写出了诗人漫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因为秋高气爽,夜空澄澈,所以月色特别明亮。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这是月亮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平羌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诗人在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极简主义的叙事:他乘着月色,来到了清溪渡口,从这里乘船到达三峡,在夜空明月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即对“君”的思念之情。诗人口中的“君”就是家乡的这轮明月。李白表达的意思就是,离开家乡后,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月亮了。

诗人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寄寓在字里行间,寄寓在家乡的这轮明月中,真是纸短情长,情思无限。

这首诗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诗中接连出现了五个地名。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而诗人匠心独运,用峨眉山的月亮将这五个地名串联起来,也将诗意串联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细品一下诗句,诗意也就不言自明了:首先出现在诗歌中的是悬挂在峨眉山上空的月亮,其次是江心的半轮秋月的倒影,接着是这轮明月如同知己一样,为即将离开的诗人默默送行。

明月的身影,不管是天空中的真实的月亮,还是水中的倒影,将诗人一路送至平羌江,再送到清溪渡口,最后送到三峡,月光一路相送,其中深情耐人寻味。

峨眉山月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由峨眉山月引发的意蕴也是很丰富的:山月与人如影随形,夜夜可见,这使得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主题更加深沉。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亲友的想念。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从孩提时代对月亮的第一印象,到李白离开家乡时月月的流连,到漫游途中对月的描摹勾画,月亮恰似一位知己,恰似一位知音,月亮如影随形,陪伴着诗人。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是李白的月光。李白笔下的月,是慰藉诗人的心灵治愈剂,是陪伴诗人孤单的行旅足迹的知己。李白对月的留恋,让人们领略了诗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

长安一片月

在李白的月亮诗歌中,有一首是特别有朦胧唯美的,那就是他对长安月亮的描写,这首诗就是《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开头就点明了地点与时间,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李白此时也在长安城居住生活。在一个月明的晚上,李白毫无睡意,不是毫无睡意,而是被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吵得无法入睡,李白索性穿起了衣服,来到了长安城的长街短巷里。

“长安一片月”这一句非常传神,将静寂无声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长安城的夜晚月明人静,这是极致的静态描写,在静态的描写中又是诗人的视觉体验,李白漫步在月光如水的长安中,一片孤寒凉意突然袭来。

深秋时节的夜晚,秋风瑟瑟,寒意阵阵,李白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夜晚是如此明亮,月光如水洒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里。

李白迈着轻履的步伐,走过一条条的巷子,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在忙碌地捣衣。为什么要捣衣呢?原来已是深秋时节,需要制作冬季里穿的御寒衣物了。

在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捣衣也叫砧衣,捣衣服发出的声音也叫砧声,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公趁着明亮的月光在院子里忙碌着。

女主人将洗好的布匹放置在砧石上,砧石也就是专门用来捣衣服的一种磨平的石头,用特制的棒槌将布匹表面的褶皱不平捣平捣软,这就是捣衣的过程。

“万户捣衣声”既是李白所听到的,也是李白看到的,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场景,李白不由得感慨万千: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长安城里的这个晚上,月光如水洒满大街小巷,除过捣衣声没有别的声音了,单调而又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是极静中的动态描写

这一声声此起彼落的捣衣声中,却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号,也蕴含着家家户户女主人的心声,那就是要抓紧赶制冬衣,好早点送到边关亲人的手里,让他们早一天穿上御寒的衣服,边关的将士们有她们的丈夫,也有她们的儿子。

玉门关,边关塞外,已是北风凛冽,寒风刺骨。诗句是对遥远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为之动容,在平静的月夜,这些捣衣的女主人们却有着百转千回、起伏不定的心思。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秋风吹不尽绵绵的思念,秋风吹不尽浓浓的关切。

想到这里,不禁让诗人为之动容,他不觉间已经在长安城的巷子里走得很远了,一阵秋风吹来,身上不觉又是一凉,他听见有一户人家似乎在隐隐地说着什么,夹杂在捣衣声中听得不是很清楚。

李白刻意走到那户人家门口,侧耳倾听,原来是正在捣衣服的两位女主人在低声地谈论着,她们渴望亲人早日凯旋,亲人也就不用再远征了,也就早一天会回来和家人团聚。

李白听见了,这就是每一户捣衣人家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愿望“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此时感慨万千,睡意全无,快速地走了回去,拿出笔墨纸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今晚所见所闻写进了诗里,情到深处,诗一气呵成,李白看着纸上还未干的墨迹,陷入了良久的深思中。

《唐书·乐志》载:“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夜歌》是晋朝时就有的曲名,是晋国的一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出来的曲调,曲调哀愁苦怨。

后来随着诗歌的变化,人们觉得《子夜歌》太过于哀愁苦怨,就把这首曲调改为四时行乐的曲调,又重新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子夜四时歌》。

李白匠心独运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子夜四时歌·秋歌》,其实仔细地一想,每逢换季时节,尤其是秋去冬来之时,在家的女主人希望自己在外的亲人能按时穿上保暖的衣服,不要挨冷受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李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这真实又感人的一幕写进诗中,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说,这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伟大诗作,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就是因为此诗的真实与可贵

何处无月明

李白天生傲骨,清高脱俗,诗人借月之高洁写下《月下独酌》一诗,借月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孤独和寂寞,表现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表明自己心中所想。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诗句,这首诗是如此亲切,足以唤醒每个人心中小时候对月亮的记忆,一个将月亮比作白玉盘的比喻能勾起每个人心中无限美好的回忆。

李白还写过四首《月下独白》,其中一首中写道:“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将自己对月聊以自慰的孤寂之情表达得感人至深。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是李白《夜下征虏亭》一诗中的名句,李白乘船去广陵的途中经过征虏亭,明月似乎都为征虏亭披上了一层白纱,月光轻柔而美好。“月明”两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将月光洒在征虏亭上的美好景象一下子就带到了读者的眼前。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四首中写道:“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打工人边工作边唱歌的欢快热烈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李白的名篇《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在诗中,李白描写了边塞的情景,表达了将士们思归无望的悲愤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的消息后,他担心朋友的安危,一时忧心忡忡,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心迹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带到遥远的地方。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李白乘舟经过天门山,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读来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的月光,是清幽而静谧的,是空灵而透明的,是远离尘喧而又充满情味的,是空远辽阔而又触手可及的。

小话诗词

李白笔下的月亮形象是独特的,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月亮的内涵加之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丰富了月意象,通过月亮来将自己的情感更生动、更形象地表现出来。月亮给了李白无尽的灵感,同时月亮也只有在李白的世界里才更有内涵。

李白的诗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李白的咏月诗同样是李白诗中的精品。正因为有了月意象,才给李白的诗作提供了创作源泉; 正因为有了月意象,才有了那么多李白的传诵千年的咏月诗。

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这一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李白对月深厚的感情是由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所决定的,李白诗中的月亮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为李白的诗作提供了创作源泉。

李白不仅将月的美好特征表达出来,而且也通过月亮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写作风格。如若没有月亮,那么李白的诗也会失去它原有的光芒,由此可见,月亮在李白的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以一种托物遣怀的载体出现,借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一言以蔽之,李白赋予月亮全新的内涵,李白终其一生都与明月为伴。

来源:小话诗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