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福大学校园风光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企业家怀揣教育梦想,渴望在中国创办出一流的民办大学,成为中国的“常春藤”。腾讯创办了武汉学院、碧桂园地产创办了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吉利创办了吉利学院、三亚学院,北投集团创办了燕京理工学院……这些民营企业涉足高等教育办学,打造优质应用型技术大学,缘起于何?当公办高校尝试与民办高校融合办学时,是否会有“水土不服”?如何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打造现代企业“人才链”?0 1 国家构建资历框架 产业技术型人才吃紧
如今,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中国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正在构建过程中,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亟需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0 2 “公民融合”尝试突破 合作办学谨防“水土不服”
近日,有媒体刊出一则消息,北京吉利学院和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大将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吉利学院大力支持。由国家双一流高校在办学上给予助力,对民办高校办学来说,可谓一次突破性尝试。 “这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融合的突破性尝试,教育界对两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合作办学充满了期待,这不仅是教育部支持高校教育改革的典型,也彰显了世界顶级高校的高站位、大格局以及与众不同的责任担当,有效解决了民办高校办学痛点。”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直言,作为民办高校,师资能力是办学质量体现的重点之一。比如,吉利学院的老师既能上讲台说课,又能下车间变工程师,而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却是普通研究型大学没有的,也是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培育时需要重点架构设计的。
0 3 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 打造现代企业“人才链”
近些年来,我国着力于产教融合在教育领域应用,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但是产教融合确实遭遇了各种现实问题和阻力。与此同时,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成为有效衔接市场与产业前沿的中间力量。 2013年,陈一丹先生卸任腾讯首席行政官(CAO)一职,承诺要办一所非营利民办大学,不从学校拿走一分钱;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是一所慈善性质的民办高校;吉利23年创办9所院校,坚持将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无经济回报……这些对教育情有独钟的企业家们,皆不以办学为营利,而是以培养一批大国高端技术型人才、能工巧匠为目标,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过引入优质的学术资源进行培训师资,提升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的学术水平。”周详认为,优质民办高校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工匠,也有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的能力,激发了每一名职场人的潜能。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