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大雄主:魏文侯、秦孝公、赵武灵王、燕昭王...

战国七大强国里不乏英明神武的强者,其中尤以秦国为最,从秦献公到秦始皇一共八代国君,除了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较短之外,其余六位都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不过今天要说的七大雄主是从战国七雄每个诸侯国里面选一个,而不是把战国七雄放一起来选。

春秋而入战国,各国纷纷兴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变法图强运动,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强国加快了兼并的步伐,比如秦国灭巴蜀,灭义渠;楚国灭鲁国,灭越国;齐国灭宋国;魏国灭中山国(前中山国,后来复国)赵国灭中山国(复国后的中山国);韩国灭郑国,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战国逐步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鼎立的局面。

战国七大强国里不乏英明神武的强者,其中尤以秦国为最,从秦献公到秦始皇一共八代国君,除了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较短之外,其余六位都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不过今天要说的七大雄主是从战国七雄每个诸侯国里面选一个,而不是把战国七雄放一起来选。

魏文侯

战国前期最雄才伟略的一代雄主,魏国近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也是列国中率先变法的先行者。魏文侯任用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经吴起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其强悍的战斗力在当时无人可比。魏文侯西取秦国河西之地,向东攻入齐国长城,南败强楚,又攻灭了中山国,一时之间魏国兵威重于一时。

可惜的是魏国的战略始终不明确,忽东忽西,魏惠王时差不多是四面树敌,终于在齐国和秦国的打击之下丧失了霸主地位。

秦孝公

秦国几代雄主其实都很不错,但是如果要选一个的话,除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之外,当属秦孝公。没有秦孝公不畏艰险,顶住巨大压力,以铁血手腕支持商鞅变法,秦国充其量只是个二流国家,要知道当时秦国河西之地已经被魏国夺去,被压挤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如果不是魏国重心东移,在吴起的持续打击之下,秦国其实已经很危险。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锐意进取和商鞅的变法图强,也就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可能性,秦孝公奠定了日后大秦帝国统一的基础。

赵武灵王

三家分晋之后,赵国的隐患最多:北方的三胡时常骚扰赵国边界,中山国更是赵国的肘腋之患,而且立国初期的赵国君主还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中原争霸之中去,赵国几面树敌,内忧外患其实已经是疲弱不堪。幸好这时候赵国出了一位雄才伟略之人,一举扭转了赵国的颓势,此人就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赵雍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一下子跃居至可与强秦匹敌的水平,赵武灵王连续用兵,先后五次攻伐中山国,北击三胡,拓地数千里,通过一连串的战争,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的国土面积差不多比立国之初大了三倍,赵国也因此跃居强国之列。

齐威王

齐国位于东海之滨,自春秋以来一直是强国,姜齐如此,田齐也是如此。进入战国后到齐威王的时候,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国力日盛。当时的霸主是魏国,齐威王任用田忌、孙膑为将,先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魏国,直接导致了魏国霸业的衰退。此后齐威王和魏惠王徐州相王,一时称霸中原。

燕昭王

燕国是个老牌的诸侯强国,和周王朝是同一个祖先(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和周武王同辈),但是燕国身处东北边陲,自春秋以来一直是不温不火,进入战国之后还遭遇了“子之之乱”,差点被齐宣王亡国。

燕昭王即位后,锐意进取,筑黄金台,礼贤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纷纷前来投奔,一时之间,燕国国力大盛,在大破东胡、朝鲜、真番的同时,燕昭王任用乐毅伐齐,连下齐国七十多城池,只剩下剰莒和即墨两城围而不攻。可惜的是在关键时刻燕昭王英年早逝,否则齐国真有可能在他手上被攻灭。

楚威王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强国,但是感觉整个战国时期基本上是楚国一直被秦国欺负(实在是因为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欺负得够狠)。其实不是这样,至少在楚怀王之前不是这样,任用吴起为相的楚悼王以及楚宣王和楚威王都算得上是一时豪杰。特别是楚威王,在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战击败强齐之后(要知道当时齐国在位的可是齐威王),楚国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

韩昭侯

韩国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基本上他就是个小弟,如果不是吞并了郑国,韩国估计都算不上是强国之一。整个战国时期,韩国唯一强盛之时就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是韩昭侯的改革也仅止于此,他触及不到深层次,没有秦孝公的魄力,死后韩国依然故我,再也无法雄起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