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为什么影响力大于《红楼梦》?

《悲惨世界》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神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一部批判与浪漫兼具的现实主义小说,充满戏剧性、悲剧性和人性的考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类向善的精神史诗”。

一、

十五天花了70小时看完了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潘丽珍版)。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七九五年法国修树工让·瓦让偷了一块面包被判服五年苦役,后因四次越狱加刑,共被判服十九年苦役。

让瓦让出狱后路经迪涅小城,因苦役犯身份被众人嫌恶,走投无路之际受到迪涅主教热情接待,但他反而偷了主教的银餐具,面对警察的调查,主教却称这银餐具是他送与让瓦让的,甚至还把一对银烛台也送给了他,以赎他的灵魂。

让·瓦让化名马德兰,在小城滨海蒙特勒伊开了一家玻璃饰物厂,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改进生产,几年间便发了大财。他在小城修医院、建学校、大办慈善事业,促进了小城的繁荣,广受老百姓的敬戴,被国王任命为滨海蒙特勒伊市长。

玻璃厂女工芳蒂娜因有个私生女而被解雇,芳蒂娜的女儿珂赛特寄养在蒙费梅客店主泰纳迪埃家,为了付女儿的抚养费,芳蒂娜沦落为娼,又遭警探雅韦尔逮捕,后被马德兰先生解救,终因患重病而死,临终前将女儿珂赛特托付给了马德兰。

雅韦尔怀疑马德兰是让·瓦让。这时,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头被指控偷了一根苹果枝,并被认定就是让·瓦让。马德兰先生经过一夜激烈的思想斗争,前往法庭自首。

让瓦让再次被捕,被投入土伦苦役牢,一次,他冒险救了一位水手后乘机逃跑,逃出后去泰纳迪埃家寻找芳蒂娜的女儿珂赛特。此时,珂赛特已八岁,受尽了泰纳迪埃夫妇的折磨,让·瓦让用重金赎回珂赛特,把她带到巴黎。

警探雅韦尔发现了让瓦让,为了逃避逮捕,让瓦让情急之中躲进一家修道院,改名福施勒旺,当了修道院的园丁,而珂赛特则进了修道院的寄宿学校读书。五年后,他们离开修道院,在普吕梅街生活,这时,马里尤斯出现了。

马里尤斯的父亲在滑铁卢战场上曾被拿破仑册封为上校和男爵。马里尤斯从小同外祖父吉诺曼先生一起生活。外祖父是极端保王派,一直禁止他父亲蓬梅西男爵看望马里尤斯,受外祖父影响,他也成了保王派。父亲去世后,他从一位教区财产管理员那里得知父亲其实很爱他,马里尤斯深受触动,认真研究那段历史,开始狂热崇拜拿破仑和父亲,并与外祖父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他接触了ABC友社后,又转向共和派。

马里尤斯常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在那里遇见珂赛特并爱上了她。让·瓦让识破了马里尤斯的“阴谋”,带着珂赛特搬了家。在埃波妮的帮助下,马里尤斯重新找到珂赛特,两人开始热恋。

让·瓦让因害怕被警方发现再次搬家。一本吸墨纸使他发现了珂赛特和马里尤斯的恋情,他痛苦万分。马里尤斯也痛苦万分,因为他外祖父拒绝了他和珂赛特的婚事。

一八三二年六月人民起义爆发了。马里尤斯随ABC友社的革命者参加了街垒战,让·瓦让看到马里尤斯写给珂赛特的诀别信,也去了街垒。密探雅韦尔为了侦察也去了那里,他被起义者逮捕,并由让·瓦让执行死刑,而他却释放了雅韦尔。在街垒战中,ABC友社的革命者全部壮烈牺牲。

马里尤斯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让·瓦让从下水道里救出,但一出下水道,两人就被雅韦尔抓住。雅韦尔满足让·瓦让的要求,将马里尤斯送到外祖父家里。雅韦尔被让·瓦让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放了他一条生路,雅韦尔无法接受自己失职渎职,最终投塞纳河自尽。

马里尤斯伤病痊愈后,与外祖父言归于好,在外祖父和让·瓦让的安排下,两位恋人喜结连理。让·瓦让向马里尤斯坦白了自己的苦役犯身份,但遭到马里尤斯的误解。

在马里尤斯的干预下,让·瓦让主动疏远自己心爱的女儿珂赛特,因悲痛郁闷,最终病倒。后来马里尤斯因巧合知道真相——让·瓦让是他的救命恩人,马上同珂赛特去找他,此刻他已奄奄一息,最终让瓦让在两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以下是笔者阅读后的一些感想。

二、

《悲惨世界》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神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一部批判与浪漫兼具的现实主义小说,充满戏剧性、悲剧性和人性的考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类向善的精神史诗”。

雨果以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索、绝美的文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法国时代画卷。雨果坚定站在法国底层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用犀利尖锐的细腻笔触对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进行无情鞭挞,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罪恶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尽管法国人民遭受的残酷压迫让人感到窒息和绝望,但雨果还是以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赋予人们向上向善的勇气和力量,用浪漫理想之钥解开了苦难的沉重枷锁,用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悲惨世界。

很少有书能像《悲惨世界》这样,对笔者产生如此巨大的强烈震撼,头皮炸裂浑身起鸡皮疙瘩,一次次不由自主放下书本,接受思想洗礼,接受灵魂拷问,为苦难潸然泪下,被不求回报的善良而感动,被终生不悔(毁)其约、不改其行的人性光辉深深折服。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只能借《讲话》对这部伟大的经典名著表达虔敬之情。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三、

超一流的心理描写。

“小说创作中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人物,情节、主题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如果人物没有完成,那么它纵然有许多长处,也不能成为好作品。

有了对人物相互关系的认识、重视还不够,要使作品真正把人物揭示得很充分,还离不开对人物自身冲突重要性的认识。人既和客观环境形成冲突,人自身也存在矛盾冲突,所以作品还要充分揭示人内心的冲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冲突、心理描写,这也许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所谓揭示人的复杂性往往是通过揭示他心理的复杂性来实现的,这在小说成功的形象中占很大比重。”(路遥语)

《悲惨世界》里对人物心理冲突的刻画和描写,堪称世界文学第一流,笔者认为甚至比伟大的《罪与罚》还要更胜一筹。

米里埃主教把让瓦让的“灵魂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后,让瓦让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十九年悲惨的苦役生涯,迪涅人如同拒斥瘟疫一样拒斥他,主教的宽恕让习惯黑暗的让瓦让像突然见到“强烈的亮光”一样感到目眩神迷,一时惊骇茫然、难以置信,以至陷入谵妄状态。内心在“感动与侮辱、善与恶”的激烈交锋之际,惶惑失神的让瓦让还是抢了小热尔韦四十苏,当小热尔韦哭着逃跑后,让瓦让过了很久才猛然惊醒。惊醒后他的一系列行为,他走出从苦役犯到圣人的第一步有怎样激烈的矛盾纠结,内心怎样斗争冲突,他怎样涅槃重生等等,被雨果刻画得细致入微而更显惊心动魄,令人感动和信服。

让瓦让本来就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修树、收割、做小工、放牛、苦力活什么都干,他被判五年苦役是因为偷面包,而他偷面包是为了姐姐的七个孩子。由于他本性纯朴善良,加之雨果高超的心理描写,他的转变就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他终其一生都按主教的期待要求自己,成为了一个“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善和爱”的高尚圣洁的人,有点浪漫主义色彩,但积极浪漫主义不是坏东西,生活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前进,即便再过一百万年,人类社会也不会尽善尽美,人类社会永远都处在向更美好世界出发的起点上,所以,人类永远需要积极的浪漫主义。

“我们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但这并不是那种一味模仿自然的记流水账式的“写实”主义者,因为艺术不能只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至于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它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也有消极的、复古的浪漫主义。有些人每每望文生义,鄙视浪漫主义,以为浪漫主义就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在现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才是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这样的精神。”(圣人语)

还有让瓦让纠结去不去阿腊斯救尚马蒂厄时内心的痛苦挣扎,激烈严厉的自我审问,跌宕起伏的赶路过程,进入审判厅前的徘徊畏惧等等等等,雨果准确把握了人物特定时刻的心理和思绪,并用深入浅出的卓绝叙述完美呈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代入感十足,让人无法不拍案叫绝,雨果的文学技艺(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类似的心理冲突才是人性的一部分,才是值得大书特书从而引发读者强烈共鸣和严肃思考的人性大问题。人性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很难说得清楚,但它绝不等于某些作家所津津乐道的交媾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还有马里尤斯从马伯夫口中得知父亲蓬梅西男爵对自己的深切关爱,深入学习并了解那段真实历史之后的思想转变,简直就是一篇讨伐反毛污毛那帮狗腿子的战斗檄文,是“小时候在大人的教育下崇拜他,少年时在敌人的忽悠下怀疑他,长大后在自己的探索中敬佩他”这段话的真情注解,那种发现受骗后的难受和愤怒,愤怒中派生的想要报复的极端心理,那种彻底决绝的心如铁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视死如归等等等等,简直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什么样的天才作家才能有如此高超的文学造诣?什么样的文学大师才能准确无误捕捉如此细微的思想波动,及至最后情感立场完全转变的全部过程并准确描写出来?

马里尤斯爱上珂赛特后的表现,简直就是一段普世的“初恋记忆”,初恋时的羞涩、笨拙、紧张、慌乱、激动、浮想联翩、不可理喻等等行为和心理,都被雨果详尽叙述在文字之中,甜蜜的初恋——永远回味无穷呀!还有让瓦让把真实身份告诉马里尤斯前的犹豫纠结,马里尤斯知道福施乐旺是苦役犯让瓦让后的惊骇愕然;雅韦尔自杀前的内心挣扎和信仰坍塌过程等等。

雅韦尔的自杀将全书推向了高潮,他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对让瓦让的不懈追捕让故事情节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他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法制意志,他有统治阶级司法人员飞扬跋扈的一面,也有司法人员铁面无私、冷峻干练的一面,他有着“警官的权威而无卑鄙的神情”,有着 “坚毅、规矩、严谨的本质”,他“刻苦、独居、克己、制欲,无不良嗜好” ,他的一生只有两种感情,即“尊敬政府,仇恨反叛”;“自己的父亲越狱,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也会告发”。

被自己持续追捕的让瓦让释放后产生的心理冲击,这个苦役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唤醒了他内心深处——被盲目愚昧遵从法条所遮蔽——的人性光辉。统治阶级法制最忠实的拥护者,在绝望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选择自杀,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对真理的屈从和坚守,雅韦尔跳进塞纳河的扑通巨响,奏响了他开始抵制但还不敢反抗的统治阶级的死亡序曲。

以上种种关于心理冲突的准确描写,一个作家只要能够达到雨果这样的高度——甚至稍低一些,就足以成为一个一流作家。但雨果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当然不止心理冲突描写得好。

四、

超一流的作品结构。

“我在构思时有这样的习惯:把对比强烈的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反差——关心我的人,是班上最富裕的,形成贫和富的反差。如果从总体色彩上来考虑,这边是白的,那边可能是黑的,主题、人物、情节都要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塔基到塔尖,这种对比都要非常强烈,每一个局部;都要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矛盾冲突、色彩、反差自然就形成了。当然,这种种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就是拿主题来说也要形成某种反差,这也是辨证的。当然这不能机械地理解;我的意思是在构思作品时,为了使矛盾冲突更典型更集中,要在各个方面形成对比,使矛盾有条件形成冲突。”(路遥语)

为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作家常常把具有强烈反差的内容结构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有“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林黛玉重病缠身、焚稿断情、几乎无人问津,最后魂归离恨天,与宝玉与宝钗结婚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映照,从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冲击力。路遥作品类似的描写也随处可见,比如先描写土崖凹村老百姓的饥饿和贫困,紧接着又浓墨重笔描写原西县“接待高老办公室”的隆重和铺张;金俊文一家刚被判刑,乡上就给隔壁金二锤家送来了立功喜报等等。

第一部《芳蒂娜》第二卷,先是让瓦让到了迪涅小城被众人冷落、驱赶的悲惨凄凉的场景,两个旅馆都不接待他,就是监牢也不愿意收留他,狗也把他赶出了狗窝,寒冷的天气也让他断绝了在野地里凑合过一夜的想法,尤其是描写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幸福场景,与赶走让瓦让后“砰地关上门”“插两重门闩”“关闭百叶窗”“还用铁杆加固”等等细节描写形成了强烈对比。“火与冰、喜与悲、惬意与落魄”的情节发展,在辩证交织中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黑与白的反差对比”叙述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自然流畅地融入情节发展之中,丝滑得浑然天成无可挑剔,雨果真大文豪。

这种种描写铺垫,从更延展的情节发展来看,与接下来迪涅主教热情款待让瓦让,构成了另外一种强烈对比,让瓦让偷银餐具辜负主教的信任又构成另一种反差对比,整体矛盾冲突与局部矛盾冲突完美糅合在人物、情节发展之中,不突兀也没有违和感,反而更具文学魅力,雨果的结构水平已臻于至美。

“地狱与天堂、魔鬼与天使”的巨大差异让让瓦让在思想上开始动摇,但十九年苦役生涯孕育的邪恶念头一时又难以根除,所以他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仍旧选择以怨报德,偷了主教的银餐具,(偷窃时让瓦让的惊恐紧张和主教睡觉的舒适安详,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主教不仅解救了让瓦让,还把银烛台也一并赠予他,两人行为又形成了另一种强烈对比。这对让瓦让的思想冲击是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也为他接下来改邪归正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

这一卷矛盾冲突剧烈、高潮迭起,像惊涛拍岸连续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细节、情节、人物、对话、心理、思想、环境、议论等等描写精彩绝伦无可挑剔,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段话的作用是为了无病呻吟和白嫖稿费(让瓦让“高超的枪法”和“绰号千斤让”还是接下来的情节伏笔),其巨大的思想力量、高超的文学叙述和美妙的艺术感染力之完美统一,是国内那些门阀世袭、近亲繁殖、封建化官僚化、只会窝里横的文氓难以望其项背的,甚至把那帮败类与雨果相提并论,都是对雨果莫大的侮辱。

第五部《让瓦让》第一卷十六《兄长如何变成父亲》这一节,也是雨果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经典范例,把“庄严崇高和荒诞滑稽自然结合”“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雨果从哥哥加弗洛什的牺牲引到这两个衣衫褴褛、面无血色的流浪儿。既是兄长又是父亲的七岁“哥哥已有保护人的架势,左手牵着弟弟,右手拿着一根小棍。”画面感十足,七岁的孩子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迅速长大,他们已经经历了什么,还需要承受什么,这是不堪想象的。(笔者按:读到此处恰是11月25日毛岸英烈士牺牲73周年纪念日,不禁想到毛岸英兄弟在上海的流浪生涯,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本来公园不允许穷孩子进入,但当天恰好民众暴动,看守人员有所松懈,才让这两个流浪儿溜进公园。

雨果接着用大篇幅详细描绘了公园里迷人醉人的优美风景。万物欢笑、花草芬芳、莺雀啁啾、蜂蝶飞舞、阳光充盈、金光无尽、空气清香、祥和幽静…

“整个大自然都在进餐,天地万物已在餐桌上就坐。午餐时间到了。上帝在侍候全宇宙用餐。每个生灵都有一份食物或饲料。没有一个动物空着肚子。”

大自然的恬静优美、万物饱餐与兄弟二人的落魄惊恐、弟弟不时重复“我饿了”形成了第一个强烈的对照。

就在这时,一对有产者父子出现了,他们的光鲜亮丽和道貌岸然的对话,把蛋糕扔到水池等等描写,与两个流浪儿的悲惨境况再次形成强烈的对照。

紧接着又描述两个孩子看到蛋糕的反应,“哥哥赶紧趴在水池边、手抓池边、身子俯向水面,低得几乎掉进水里”等动作描写,流浪儿与天鹅抢夺蛋糕的场面第三次形成强烈的对照。

最后哥哥捞起已经泡湿的蛋糕,分成两份,把大的留给弟弟,小的则留给自己,人性的善良和美好通过七岁流浪儿的行为表现出来,让人彻底泪崩。当你以为高潮结束时,更大的高潮已经在后面准备登场,这是雨果让人钦佩的另一特点。

暗(弱)——明(强)——暗(弱)——明(强),连续不断的反差对比,过山车般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这与小珂赛特的精致漂亮和芳蒂娜的不修边幅、芳蒂娜在蒙费梅的忧愁邋遢和以往的美丽耀眼;让瓦让前往阿腊斯跌宕起伏的遭遇;让瓦让在蒙费梅找到珂赛特,看到珂赛特与埃波妮和阿赛玛截然相反的生活等等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雨果对此“对照原则”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炉火纯青,并且能用精湛的创作技艺把此原则完美糅合到情节和人物的发展之中,不显半点突兀和矫揉造作,更能给人以文学审美的享受、思想智慧的启迪、心灵精神的震撼,雨果真大文豪。

五、

超一流的细节描写。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无疑是作品的“血肉”。

“没有细节的作品是个空架子,在写作和结构作品的过程中,主要的是深化细节,大的情节有时较容易组织,关键是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必须按照作品的要求来进行改造,要能表现主题表现人物。”(路遥语)

“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作品好比饭菜一样,要既有营养,又有好的味道。中国人是最会做饭菜吃的,做菜的时候适当地调配各种材料,加上油盐酱醋各种佐料,经过巧妙的烹调,便产生一种美味,并且保持了营养成分。大师傅做得一手好菜,要有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是学一天便做得好的。他们做菜,用的材料和别人一样,却能做出好的味道来,这就要研究各种材料的调配和时间火候的掌握。”(圣人语)

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调料。

雨果的细节描写也是超一流的,没有冗长臃肿的描写,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写活了,准确的形容词、象声词、贴切比喻等信手拈来,每一段描写都是一幅丰富立体的生动画面。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惊慌失措,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着了地。他听见太阳穴里像有两把铁锤在砰砰地敲打,他感到胸腔里呼出的气息声,就像岩洞里冲出的风声那样呼呼作响。”(此处描写让瓦让偷银餐具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让·瓦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过那对银烛台。”

(此处描写让瓦让被主教宽恕解救,接过主教赠予的银烛台时的状态)

“她陷入黑暗中。她感到害怕,于是边走,边使劲摇晃桶把,弄出点声音来,好给自己作伴。”(此处描写八岁的珂赛特大晚上独自去荒郊僻野打水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经指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征。

俄国文豪高尔基就曾把创作看为“将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

“艺术无杂音,出现在作品之中的内容必定负担某种意义,不负担任何意义的内容将因为多余而剔除。细节描写也是如此。”

“就是说抓住了一个闪现出来的细节就要在作品的具体环境中,不断地丰富它,要把它用尽用干,像炼猪油似的最后只剩下了渣滓了。”(路遥语)

雨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在细节描写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内容,比如强化人物性格、赋予细节更多更巨大的含义。如“加弗洛什边说边从他哥哥身上伸过手去。孩子把这只手贴在胸口,心里感到踏实了。勇气和力量能像这样神秘地传递。”(见第四部第六卷二、小加弗洛什借拿破仑大帝的光)

比如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描写人物的经历和状态。

“是芳蒂娜。已很难认出来了。然而,细细看来,她依然很美。她右脸上添了一道忧郁的皱纹,仿佛要表示嘲笑似的。至于她的服饰,从前那身散发着丁香花的芬芳和小铃铛的声响,仿佛由快乐、疯狂和音乐组成的、飘着丝带轻盈无比的罗纱裙,已经风流云散,就像美丽耀眼的霜花,太阳底下常被错当成金刚石,可是融化后,就会露出黑黢黢的树枝。”(见第一部第四卷一、一个母亲遇见另一个母亲)

比如用动作细节和夸张比喻表现老人对孙子的深情和思念。

“老人脸色苍白,就像挨了电击的尸体,霍地坐直身子。全身的血涌回心脏。”(见第四部第八卷七、年老的心和年轻的心对峙)

比如用拟人手法描写环境,强化两个流浪儿的悲惨境遇。

“昨天下了雨,甚至今天早晨还下了一点。但是,六月的骤雨无关大局。暴雨过后一小时,就看不出这个金灿灿的艳阳天曾流过泪。夏日的地面好像孩子的脸蛋,泪水干得很快。”(见第五部第一卷十六、兄长如何变成父亲)

《悲惨世界》里关于细节的全部描写,雨果都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而是能借此传递更多信息,有好多还能用贴切传神的比喻把细节、人物、心理、环境、景色等等凝炼成诗一样优美的文学语句,甚至能升华到哲学高度,达成思想内容、情节发展、文学审美三者的完美统一。

这点着实应该让为细节而细节,随意择取,涂鸦式填充,把细节搞成糟粕而非精华,给本就贫瘠枯槁的内容戴上沉重的细节镣铐的某些著名作家感到羞愧。

六、

超一流的人物对话。

《悲惨世界》里的人物对话也是超一流的,相比姜文的“两个聋子台词”也不遑多让。

“小说塑造人物有四种方法:描述、对话、动作及带有个人观点的人物思维。”

对话(话风)是表现一个人思想、性格、经历的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小说里的对话是唯一不能够按照作者主观想象进行艺术创造的,对话只能遵循艺术形象的实际和特定环境的逻辑,而不能被作者越疽代苞。刘姥姥只能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她不能像曹雪芹那样学富五车出口成章。

无论是珂赛特还是泰纳迪埃的对话。尤其是小珂赛特和泰家婆娘、流动小贩、让瓦让等人的对话,把一个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的孩子,所具有的惊恐无助、成熟理性、纯真狡黠刻画得入木三分,催人泪下。

还有加弗洛什和两个流浪儿、蒙帕纳斯、比贡大娘、马里尤斯、让瓦让等人的对话,加弗洛什几乎全部的对话都无懈可击,是经典中的经典、巅峰中的峰巅,让人印象深刻。

七、

“加弗洛什边走,边回头朝理发店愤愤瞪了一眼。

“这老鳕鱼,心肠真狠!”他咕哝道,“像是个英国佬。”(见第四部第六卷二、小加弗洛什借拿破仑大帝的光)

这是加弗洛什骂粗暴赶走两个流浪儿的剃须匠。据评论区说英法两国日常互黑,狄更斯作品里就骂法国佬,几乎每部英剧都要黑下美国,外国作品笔者看得少,但也领教过莫泊桑写德国人的威力。

像不少中国作家无底线抹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些则疯狂跪舔外国那样,成为大作家们心照不宣的创作原则和根本遵循的奇异现象——同一个人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表现的大有人在——应该是人类文学史上一朵绝无仅有的癌变奇葩。

中国晚近几十年的文化自卑和美国那种自命“山巅之城”,“负有拯救人类责任”的文化自信,也构成了一个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强烈反差,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精华,也有很多糟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待外国人始终是一种大国姿态的骄傲文化。

何以沦落自此?有没有幕后黑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交易?还能找回“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文化自信吗?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的本源是什么?崛起的中国能够给世界提供什么?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肩负起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重任?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庄严思索的大问题!!!

八、

不足之处。

一是插叙太多。

小说中插进了许多冗长的介绍和议论。只要有机会,雨果便会暂停情节发展,用很长的篇幅论述一个历史事件,介绍一些专门知识,而这些与人物情节只有很少的联系——或者根本没有联系。比如,雨果详细叙述了滑铁卢战役;不胜其烦地介绍修道院的历史及其清规戒律;写了关于俚语的“论文”;详细介绍了巴黎下水道的历史。

诚然,这些阐述不乏真实的一面,尤其是《滑铁卢》那一卷(为真实描绘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战役的宏伟画面及拿破仑的这一灭顶之灾,雨果曾于一八六一年五月二十二日亲自到圣约翰高地作实地考察,并到比利时王家图书馆搜集资料),使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也会增加一些历史知识。但总的看,这些介绍和议论过于繁杂琐碎,影响了阅读体验。

小说应该有小说的样子,小说并不排斥这些历史事件和专业知识,但应该巧妙结构在作品之中,应该润物无声融入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之中,不要脱离人物和情节自成一体,如果作者结构能力有限,不得不插叙,最起码不能让人看睡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它要求作家的魄力、想象力和洞察力;要求作家既敢恣肆汪洋又能细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路遥语)

二是有很多判断和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雨果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不懂得唯物史观,他不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不懂得抓主要矛盾,他根本不知道男人为何会贫困沉沦?不知道女人为何会饥饿堕落?不知道儿童为何会无知凋败?别说找到解决出路了,他根本连解决方向都没找到——当然我们不能苛求雨果达到同时代马导师的水平——这使得《悲惨世界》只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而不是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

雨果的很多判断和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他在迷茫和困惑中不知所措,有的简直是胡说八道,一定要批判性阅读,辩证取舍,绝对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照单全收。

比如他站得是底层劳苦大众的立场,但他骨子里又是一个傲慢的精英主义者,他根本看不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他看来老百姓就是群氓,是天生的愚昧无知——愚昧无知导致堕落犯罪——是天生的罪犯,他们需要像拿破仑式的启蒙者和拯救者。

他一边在歌颂和赞扬革命,一边又认为革命太血腥暴力,他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他认为战争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但他根本不知道波旁王朝统治阶级的贵族老爷们和法国人民拿的是两本完全不同的字典,对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定义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

他认为“生产财富和分配财富(笔者按:应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另一表述)两个问题必须一起解决,才能解决得好。这两个问题应该结合起来,合二而一。”

但他是这样解决的:“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鼓励富人,保护穷人,消灭贫困,消灭强者对弱者不公正的剥削,消除途中之人对到达终点之人的极不公道的嫉妒,严密而友爱地调整劳动报酬,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而有利于儿童成长,将科学作为成年人的基础,既重视开发劳力,又重视开发智力,既要成为强大的民族,也要成为幸福的家庭,实行财产民主化,不是通过取消财产,而是普及财产,使得每个公民无一例外地成为有产者,这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难做到。总而言之,既要善于创造财富,也要善于分配财富,这样,就能同时拥有物质的强大和精神的强大,就有资格称作法兰西。”

(见第四部第一卷四、基础下的裂缝)

看他的解题思路就能看到他脑袋里的一团乱麻,就知道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多么肤浅和可笑。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哥达纲领批判》是1891年才公开发表的,这一点也不能过分苛求雨果。

“共产主义和土地法以为能解决第二个问题。错了。他们的分配原则会扼杀生产。平均分配会取消竞争。也就取消了劳动。这是屠夫式先宰后分的分配方式。因此,不能满足于这种所谓的解决办法。扼杀财富,并不是分配财富。”(见第四部第一卷四、基础下的裂缝)

但他把“共产主义”直接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

“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圣人语)

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平正义才是最大的生产力,才是最好的生产关系。

绝对平均主义当然不是理想的生产关系,把绝对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强行捆绑到一起,不是居心叵测,就是主观机械理解,需要加强学习。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但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更要避免资本主义制造的一切灾难。忽视前者则不能进步,走入后者则意味着背叛。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两篇文章,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研究现实社会矛盾寻找解决出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对立面寻找前进方向的最新成果。

共同创造财富是共同分配财富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分配财富是共同创造财富的目标和旨归。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不是雨果的问题,这是十四多亿中国人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为人类开辟崭新的文明道路仍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雨果所断然否定的那个土地法(公有制),一切都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雨果的一些判断和结论充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还很容易把人带到沟里去。

九、

为什么《悲惨世界》的影响力大于《红楼梦》?为什么莎士比亚的名气远远大于汤显祖?我们可以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里寻找到答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当年郑和的宝船像后来那帮强盗一样侵略杀戮,答案会不会被改写——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现在的问题是三十年后中华民族如期实现伟大复兴之时,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届时中国坐拥人类史上最巅峰的经济基础,且打开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的大门,“文化赤字”和“文化逆差”还是像今天这般巨大,文化发展还是像今天这般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文学和男足还是像今天这般糜烂,中国文艺还是只能拖后腿而不能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到时候又该寻找什么样的理由解释这种吊诡现象?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作品的评判权不属于美西方,不属于顾影自嗨关起门来独吞蛋糕的那一小撮人,不属于吃得最饱、品行最差、边念经边打和尚的白眼狼,作品的评判权只属于人民,只属于历史。

面对那个已经封建化官僚化且修到太平洋对岸的肥大群体,人民争夺文化主导权的胜算有多大?现在不好下结论,但我们仍然有必要竭尽全力拼死争夺一番,哪怕最终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因为​“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正站在从旧文明向新文明跨越的门槛上,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给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如果不能肩负起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负于今天,也有愧于后人。

跋、

“壁炉上有两个烛台,我把它们留给珂赛特。它们是银的,但在我看来,是金的,钻石的。它们把插上的蜡烛变成圣烛。我不知道送我烛台的人在天之灵对我是不是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见第五部第九卷五、黑夜后面是白天)

他在天之灵对今天的中国满意吗???

对我们的表现满意吗???

我们都尽力而为了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