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网 努力学习网

白居易夏至诗词《思归》: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文:枯木 图片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图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前半生仕宦略有挫折,然而晚年通达,生活优雅,修身养性,自得其乐,并享以高寿,结局完美。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风格平易浅显,音韵和谐,诗词主题前期多讽喻,后期偏闲适,这和其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 图片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六·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自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贞元十四年(798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虽然是27岁进士中举,然而在唐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来说,还是显得年轻有为,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图片 校书郎就是掌管典籍校勘图书的小官员,俸禄微薄,然而却是很多官员飞黄腾达的基础,白居易在任职校书郎的时候,潜心学习,非常用功,其诗《紫薇花》:“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就是其辛勤工作的写照。 图片 然而,由于刚中进士,朋友也少,工作清闲,正值夏至节气,天气炎热,因而诗人不由得动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思归》诗词,“时初为校书郎”为诗人自己题注。 图片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晨昏”:“晨昏定省”之略语,谓朝夕慰问奉侍父母高堂。“伏腊”:古代两种祭祀伏祭和腊祭的名称,“伏祭”:在夏季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腊祭”:汉代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后在冬季腊月初八。“及亲”:谓父母在世。“僶俛”(mǐn miǎn):亦作“僶勉”,努力、勤奋之意。 第一段叙述诗人考取进士的缘由:在家奉养父母日常晨昏用膳,自己能力欠缺,想隐居不出仕,却一年四季祭祀的物资匮乏,趁着父母高堂在世,能够用俸禄来奉养双亲,于是辛苦求学,前来京师应试。 图片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温席”:冬日严寒时,以身温暖床上席被,以待父母就寝。为古代事亲之孝行。出自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事母性至孝,母年七十,天大寒,常以身自温席而后授其处。” “采兰”:供养父母之事。出自《诗·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因以“采兰”喻尽孝养亲。 第二段说明自己离家已久,有违孝行。大意为:离家已经太久了,自己微薄的俸禄却尚没有寄送回家。冬天没有尽到替老人温被的孝行,春天没有尽到奉养的义务。此段流露出诗人非常想尽孝心,可惜官职在身,无法尽到自己的责任。 图片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夏至一阴生”: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块然”:孤独寂寥的样子,出自《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 第三段,描写诗人现在寂寥孤独的情形。夏至过后阴气萌动,夜晚开始变长,自己孤身一人在京师,有家难归,长夜难眠,郁闷惆怅,不由得产生思乡之情。 图片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最后一段抒发了思乡之情。故乡悠悠之情,魂牵梦绕,然而却无法亲身归乡,听到庭院中槐树上蝉在不停的鸣叫,不由得感叹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于是产生珍惜美好时光的念头。 图片 这首《思归》是白居易刚中进士时的作品,诗人在京城举目无亲,朋友也少,校书郎的工作虽然清闲,却不能离开,因而孤独寂寞,到了夏至伏祭时节,鸣蝉聒噪,心绪难安,辗转难眠,思亲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因而有感而发,诗词浅显,意味悠长,郁结之情,令人伤楚。 图片 2020/6/17榆木斋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