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0年,无射钟造好两年后,周景王竟然真的因心脏病去世了,连继承人都没来得及安排,争夺王位的老故事又一次上演。
单穆公扶持王子猛继位,为周悼王。王子朝举兵赶走周悼王,占据洛阳。周悼王去世,晋国立王子匄,为周敬王。召、毛、伊、南宫四氏支持王子朝为王,占据洛阳,五年不败。
公元前516年,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复位。王子朝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带领贵族、百官,出洛阳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
作为守藏史的老聃对典藏被盗抢听之任之,事后也没有因为失职而懊悔。因所管典籍丢失被罢免,回陈国故里(河南鹿邑)居住。
王子朝所奉典籍,主要是西周的档案文书和商代、夏代以及更早的文献典籍,是最有价值、又能代表王统的文献,乃是王权的象征。
有了这些典藏,王子朝觉得,霸主楚国很快就能帮他重返京城,名正言顺的继承王未。
不过,他的运气不佳,恰逢楚平王去世,楚国内忧外患。一行人被迫滞留在楚边境地区坐等时机,一等就是十多年。
公元前506年,晋、齐等18国召陵会盟伐楚,吴师入郢,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周敬王得到消息,立刻派出杀手行刺王子朝。
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
民间流传,安葬王子朝的大幕,称“不见冢”,意思是“不愿被人看到的墓”,位于南阳市卧龙区、鸭河工区相邻地带。
2021年,“不见冢”东周大墓考古重大发现:“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初露端倪。
王子朝死后,其后代为躲避迫害,以“晁”为姓,典藏逐渐流落民间。孔子晚年才开始研究《易经》,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周敬王也注意到了这些流落民间的典藏,向天下征集图书,又派人寻找老子,奔走数年,始终未能如愿。
随着王室典籍传抄的流行,蛮夷之地楚国成为文化界的后起之秀,形成与周公鲁国、殷商后裔宋国鼎立的文化中心。
《左传》评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国墨翟创墨家,楚国李耳(老子?老莱子?)创道家,继而学派涌起,百家争鸣。
一件春秋时期平常的政治事件,却因为典籍的散落,变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概是来问典藏下落和求学之人越来越多,老子不胜其烦,陈国又被楚国吞并。于是骑青牛一路西行寻根问祖。
来到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只能在函谷关住下。几天后,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老子从这一刻就消失了,民间传说他在老君山修道成仙了,或言入夷狄为浮屠,就是成佛了。
其实,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没有定论。《史记》用400余字,记录了三个版本的老子。第一位是春秋老子,第二位是老莱子,第三位是战国周太史儋。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就包括共计2000多字的简版《道德经》。
史书记载:公元前374年,太史儋面见秦献公。故事可能是这样的:太史儋“骑牛西去”秦国,在函谷关留下扩充版的《道德经》。
《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这位“老子”的预言鼓舞后世秦王,秦国真的“奋六世之余烈”代周统一天下。
来源: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