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家和奠基人——卡夫卡及其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形式上常像寓言。《中国长城的建造》(19l9)写已不知是哪朝哪代了,皇帝已换成谁了,人们还是照最早旨意修城。这些不联接的城,什么也不能防御。而边境上,根本没有了蛮族要防,但人们还在建造着。

文/马家骏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家和奠基人。

卡夫卡的一生十分平淡。1883年7月3日他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波希米亚(捷克)的布拉格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中小学也全受的是德语教育。他的父亲海尔曼,是个半行乞的乡下屠夫的儿子,自己艰苦创业,积蓄了财产,成了中产阶级。这个服饰品商人,后来当了小工厂的老板。他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在家中对妻子、三个女儿和儿子弗朗茨实行粗暴的家长制统治。卡夫卡多病体弱而又敏感,从来不敢像姐狙那样去反抗,一直生活在“专横有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他的母亲,是一位犹太教牧师的后代,生性懦弱、虔诚,在家长制气氛中,更沉缅于幻想,性格与气质更为抑郁。这种性格也影响了卡夫卡。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1901年他升入布拉格日耳曼大学专攻德国文学,后来,迫于父亲的压力,改修法律专业,但依然听艺术史和日耳曼学两门课。1906年卡夫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在律师事务所和布拉格区法院当实习员,一年之后,他在私人保险公司见习。1908年他进布拉格商业大学听生产保险课,这一年他才正式在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任小职员。1908年卡夫卡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1915年还获得过冯达诺奖。在生前,他是个无名作家,尽管有博士学位,也只能做低薪职员工作。1917年卡夫卡得了肺结核。1922年病重,只得辞职,辗转各地疗养。当时,战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犹太人备受歧视,加上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与疾病,使他性格更抑郁。卡夫卡曾同费莉策·鲍尔等四五位女性恋爱过,而且同其中二位订过三次婚,终因自知健康欠佳、性格阴郁软弱而主动终止。这种不幸,更使他处于孤独与凄凉之中。1924年,他病情恶化,转入维也纳医治。6月3日他逝世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只活了4l岁。

卡夫卡是个颇有争议的作家。论民族与血统,他是犹太人;论出生地,他是捷克入;论文化传统、语言与写作,他是德意志人;论国籍,他是奥地利人。上述各种文学史都列入卡夫卡,一般公认他为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究竟应该属于什么流派?是荒诞派?虚无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也是众说纷坛,一般把他划入表现主义。卡夫卡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他的确同情社会主义,对列宁和高尔基颇感兴趣,参加过捷克左派无政府主义者会议,认识捷共党员、杰出诗人诺伊曼和写《好兵帅克》的哈谢克,读过圣西门、赫尔岑、克鲁泡特金的书。但他最根本的是接受了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戈尔德(1813—1855)的存在主义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生是荒谬的、绝望的,个人是孤独的,生活在梦魇之中。卡夫卡的生活地位加剧了他的观念。德国文艺批评家安德尔说:“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最初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自己的家里,独比陌生人还要陌生’。”①卡夫卡的孤独,对人生的存在主义理解和性格的忧郁,决定了他的创作的实质。

卡夫卡创作的主要成就是78篇短篇小说和三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在他生前,只发表了《记一次斗争》(1909)、《判决》(1913)、《变形记》(19l5)、《在流放池》(1919)、《乡村医生》(1919)、《饥饿表演者》(1924)等44篇。卡夫卡在大学时,有一个叫马克斯·布罗德的同学,他引为知己,临终前把全部遗稿交给布罗德,并嘱咐他“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不过,布罗德没有遵守作者的遗愿,陆续发表了卡夫卡的作品、日记、书信,并于1935主编了《卡夫卡全集》六卷本,布罗德成了第一位卡夫卡研究家。在20年代时,托马斯·曼、布莱希特、海塞等,高度评价过卡夫卡创作的意义,不过真正引起世界注意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德与奥地利。战争使德国成了废墟,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们成了精神废墟,存在主义思想流行,卡夫卡的小说也正适合了惶惑绝望的西方小市民与知识分子的精神,于是掀起了“卡夫卡热”,兴起了“卡夫卡学”,出版和发表了近万种论著,宣传了各种观点,出现了“卡夫卡式”这个新词。卡夫卡成了美学、哲学、文学上争论的焦点。

1950一1958年出版了《卡夫卡全集》九卷本,但小说只是其中的一卷,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美国》是卡夫卡的第—部长篇小说,它作于19l2—1914年间,它的第—章以《火夫》为题在1913年发表过。这部小说原名《失踪者》,布罗德1927年出版它时改名为《美国》。小说讲述一个叫卡尔·罗斯曼的16岁少男,他家是有钱而体面的德国人,这个纯朴天真的孩子,被他家中年女仆引诱,和她生了小孩。为此受父毋惩罚,他提着旧箱子从布拉格到遥远的美国纽约去。在船上,他结识了烧锅炉的火夫,想帮助这个备受外国机械师欺侮的劳动者,但也毫无结果。在美国,他被一个自称是他舅舅的有钱人收养。这位百万富翁的新外甥过起豪华生活,认识了克拉拉小组,因此,违反家规,过了午夜还没赶回家,于是被绅土逐出家门,成了流浪汉。卡尔受到“西方”大饭店女厨师长垂怜,介绍他在饭店开电梯,他与叫苔莱丝的女侍同病相怜,因之,老板加以“擅离职守”罪名冤枉解雇了他。在流浪中,他成为流氓与妓女的仆人,但下贱职业也不长久。他又应招去干工人,乘火车为生活东西奔波,……小说至此没有写完。据卡夫卡日记说,这位失踪者最后默默死了。卡夫卡从来没有去过美国,小说里是虚构的世界。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模仿狄更斯,揭露了美国社会中五金工人罢工、失业妇女从建筑架高处跳下、百万富翁百无聊赖的享乐……等等资本主义世界的景象。但小说,也表现了卡夫卡式的因素:迷宫似的轮船、富翁郊外漆黑空荡的别墅、外省饭店庞大的管理处……使人像置身于梦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它是对立的,人受到限制、压迫而不能改变环境,只好受命运摆布。卡夫卡自己几次恋爱而终于不能成婚、他精神上的受压抑,均反映进小说之中.。失踪者卡尔的痛苦是一代西方人的遭遇的表现。

《审判》是卡夫卡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于1914—1918年,出版于1925年。这是一部有“卡夫卡式”特点的作品,它情景模糊、实幻难辨,故事荒诞,人物任人摆布,逃不脱厄运而逆来顺受。小说写一个叫约瑟夫·K的人的故事,他是一位银行襄理,在30岁生日的早晨,闯入两名警察,宣布他被捕,但仍可照常上班和回家生活。于是这位不知己罪的人找熟人疏通。十日后被传去非官方法庭受审,法庭在房屋顶楼上对他无所作为,来了,就收留他,想走就放他。他知道商人布洛克案子由于不反抗而拖延五年,故而在法庭上K宣称自己无罪,并揭露案件背后的庞大机机构是“一帮受贿的警卫、糊涂的检察员和侦讯员——他们的唯一长处只是听话——而且拥有高级和最高级的法官,以及无数……职员、录事、宪兵和其他助手,也许,甚至还有刽子手……这个机构的目的何在,诸位?目的就是逮捕无辜者,对他们进行毫无意义的,大多也是没有结果的诉讼,就像我这案子一样.在这样一个荒谬绝伦的制度下,怎么能够避免官吏的营私舞弊?”这种控诉是徒劳的。他又去找朋友的女友的丈夫及一位小姐,都不帮他的忙;又找一个“穷人的律师”,但拖了九个月律师也拿不出申诉状;又去找法院画师,画师告诉他:一经法庭控诉,就确信有罪;他又找了谷物商、牧师等等,都无法说明自已无罪,也弄不清为何审判他。一天夜里,来了两个穿晚礼服、戴大礼帽,很像退休演员似的两个人,把他带到郊外采石场的悬崖下,用屠刀戳死了他。这部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司法腐败、官僚机构反动、人权没有保障……。正如牧师说的:真理是有的,但通向它的法的大门重重叠叠,难以闯过这些无穷的碍障。K找不到真理,也洗刷不清白己。这部小说写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恐惧、孤立无援、生命没有保障,渺小的人无法同命运和庞大官僚机构抗争,表现了悲观的思想。这部小说写K对自己的审视,他觉得虽然世界与自己为敌,而自己也是一个官僚,也有秘书与办事员,也是庞大机构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他在受害,另一方面自己成了同谋者,故而他温接接受审判,毫无怨言地被人处死.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多关注自己而非审视环境,故而周围全都迷蒙模糊,变幻不定,荒诞离奇,连人物自身也处在不确定之中。

《城堡》是卡夫卡长篇小说里篇幅员长的一部,它最具有“卡夫卡式”的特点。这部小说写于1922年,出版于1926年,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样,也未写完。小说写一个很抽象的人物K想进城堡求见威斯特-威斯特伯爵,以便允许自己依附于伯爵,在其辖地居留,而始终进不了城堡,一切无能为力的故事。作者写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一片深雪之中,山顶城堡轮廓可见,但怎么也走不到,照着城堡的方向,也会岔到别的路上,直到夜色朦胧,一切均是徒然。主人公K在冬夜来到城堡所辖乡村客栈,没有证件,不得留宿,便冒充是伯爵正在等侯他请来的土地测量员,经过盘问和向城堡“中央局”的电话询问及似是而非的答复,得以留宿。来了一个叫巴纳巴斯的人,带来城堡中克拉姆部长的信,让K归本村村长领导安排。来了两个自称是他助手的人,但又没有拿测量工具。K认识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与之同居,想借此见到部长先生,可是,此事成反了进城堡的障碍.他拿克拉姆的信夜里去见村长。烛光摇影中,村长说村里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却安排他作乡村学校的看门人。K去贵宾旅馆末见克拉姆,但那里只住着部长的秘书摩麦斯先生。老板娘告诉他,是永远见不到部长的。送信人巴纳巴斯又带来部长的第二封信,信中克拉姆却赞扬K的土地测量工作很有成绩。巴纳巴斯妹妹奥尔加告诉K不要企图经过联络人巴纳巴斯进城堡。因为巴纳巴斯也没见过部长克拉姆,那两封信是从书记员手里拿出来的。谁是真正的克拉姆?任何人也没见过。巴纳巴斯让K去旅馆,克拉姆的另一位秘书艾格朗在找他。到了旅馆,秘书让他立刻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而此时,因为弗丽达见到K与奥尔加亲近而醋意大发,早跟一位测量员助手即她幼年相好走了……。小说只写到第20章。据布罗德说:卡夫卡生前曾告诉他:K为进城堡,不懈的斗争,直到精疲力竭而死。村民围集死者床边,此时传来伯爵手谕,允许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小说写得朦胧而不合逻辑,主人公和作者都像有魔鬼困扰着,处在梦境或迷魂阵之中。城堡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的象征。主人公已失去了个性,也没有了姓名。他不反抗也不控诉,只求得到认可也不能获得。城堡,可以见到而永远走不到,进不了。人,受到突入奇来的种种阻挠与磨难,面对这一切,人是无能为力的。小说曲折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个人的对立。

卡夫卡的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表现了独具的特点。它对社会批判、暴露,又表现出悲观颓丧。它写被欺侮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无可奈何情绪。它写得阴暗神秘、像做恶梦一般的虚幻世界,又用具体的实际细节去把观念具象化。

卡夫卡的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人在金钱、权力和痛苦生活面前,被异化成非人,异化成虫劣。短篇小说《变形记》(19l2)是这方面的代表: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终年劳累,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但保留着人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他吃腐食,沿天花板墙壁爬,到处大小便。什么医生也治不好这种病,父母妹妹渐次都厌弃他。为了不给家中带来不幸,这位甲虫绝食而死,全家和邻居都为之庆幸。人变成甲虫是虚妄的,但人由于生活工作的不幸而异化,遭到社会、家庭的弃绝,在西方世界里,是有普遍意义的。

卡大卡的小说表现人的困惑感与灾难感,它的主人公总是处在惶惶不安、危机四伏之中。小说《地洞》的主人公就同上述各小说的主人公一样的困惑不安。这位主人公是个蛰居地下的人化动物,它造了地洞藏食物,总听到周围有大动物在打洞、在向它逼近。它怀着神经质的恐惧,感到整个世界不安全,它疲于奔命地躲藏,而终于末日来临,头顶上大动物的洞就要打通到它的地洞。这个小动物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象征。这些小人物终日忧心忡忡,孤独绝望地等待灾难降临。人们的恐惶来自异己的强大恶势力:官僚机构、司法制度、绝对的父权、大动物的侵害。而人又是孤立无援的,因而屈服于威力。正如短篇小说《乡村婚事》(1907)中说:巴尔扎克在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小说中人的困惑与灾难感,也是作者懦弱精神状态的反映。它既批判黑暗统治对弱小者的迫害,又指出弱小者本身的屈从与绝望。

卡夫卡的小说形式上常像寓言。《中国长城的建造》(19l9)写已不知是哪朝哪代了,皇帝已换成谁了,人们还是照最早旨意修城。这些不联接的城,什么也不能防御。而边境上,根本没有了蛮族要防,但人们还在建造着。其中寓意由渡读者去想。卡夫卡的小说在手法上爱用象征。城堡、人化动物、K都是象征物。《乡村医生》(1917)写被急诊铃声叫出在深夜出诊的医生,他找不到病家,永远流浪在寒冷中而不得归家。这象征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其次,荒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中所写的显得更为虚妄与不可能。那些人变甲虫、猿猴在科学院作报告(《致科学院的报告》)、表演者以绝食为生(《饥饿表演者》)等等,在荒诞夸张中显示出主题思想。此外,意识流式地写人物精神状态,漫画的夸大描写、苦涩幽默、情节上的突转,情调上的神秘梦幻色彩,都使卡夫卡小说具有杰出的艺术独创性。

① 见《世界文学》,1979年第一期.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