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为何能在唐代诗人中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高适在抵制诸王分镇、防范永王李璘谋反这些重大问题上站稳立场,顾全大局,措施得当,立下了大功,受到了唐肃宗的破格提拔,当上了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一下子进入了具有实权的高官行列。《旧唐书.高适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作者:赵心放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一)惟叹世人晚识君

高适的前半生总的来说平平淡淡,无所作为,然而终究虎门无犬子,高适继承了祖父奔放豪迈的遗传基因,十分渴望建功立业,可以说一直在寻觅机会吧。

大约723年,年仅20岁的高适来到京城,寻找入仕的门路,可惜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更没有达官贵人给予引荐,只好失意落寞地回到家乡。屋漏偏遇连天雨哦,家中发生变故,父亲病逝了,他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梁宋之地以种田、打渔和砍柴为生。简而言之,当一个穷愁潦倒的劳动者谋生。他内心十分苦闷。

董大是高适好友,名董庭兰,是位琴师,精通当时盛行的胡乐和古乐,时任吏部尚书房琯是其知音。房琯因事被贬官出朝,作为门下客的董大也不得不离开长安另谋生路。这时已年逾不惑的高适正处于仕途落魄,生计维艰的时候,但为人豪爽的他也特意赶去为董大送别,写出了著名的《别董大》一诗,诗中的“不要担心路途中没有朋友,天下的人都 知道你的大名”两句,既是他对董大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慰藉。此后经过一千多年直到现代,这两句诗不知鼓舞了几多孤独的怀才不遇者。

(二)时乖运蹇难出头

731年28岁的高适听到幽燕边境爆发战争,他认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背包带剑来到了燕赵之地。边塞壮丽的风物开启了他的灵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他还凭借想像,在写出的诗中,描绘出边防战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他把写的不少诗歌投赠给恒州刺史韦济、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等,可惜的是他的这种“干谒”都没有回音。这么游走三年后,高适带着满腔的失落和惆怅打道回家乡。

碰巧的是,当他在深秋季节回到宋州时,碰到了李白和杜甫。李白不久前被逐出京师,杜甫在京师也久久没寻到发展门路,两人相约一同出来游历散心。那时李白和高适刚过而立之年,杜甫是二十多岁。三人年轻气盛,虽然都不得志,却都踌躇满志,他们意气风发,暮秋时分一同登高台远眺,在严冬一同纵马狩猎,饮酒赋诗,好不痛快。这一经历 ,杜甫在《遣怀》诗中有明确记载。

高适始终挂念着功名,735年他又一次到京师应考,然而却又榜上无名。他不甘心哟,一直滞留在长安,千方百计广结关系,希望找到一条靠推荐入仕的“终南捷径”,但都落了空。他只好再回宋州,一边做工,一边步步为营,通过诗文酬答,扩大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力,打入当地的官员圈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幸遇伯乐得推荐

749年宋州刺史张九臬以品行和才艺超人举荐高适,46岁的高适告别布衣生活当上了封丘县的县尉。县尉这官儿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与县丞都属于县令(县长)的副手。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高适不太喜欢做那些繁琐杂事,更不愿去逢迎长官,欺压百姓,喜欢从战略角度为国家献计献策。在任上待了三年,便设法逃离了那个环境,来到河西,在节度使哥舒翰幕下任职。哥舒翰很赏识他,他心情大好。

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发生在“安史之乱”时。755年安禄山发动兵变,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高适随之升为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高适毫不犹豫追随唐玄宗而去。这一宝押对了,从此深受唐玄宗的信任,升职为谏议大夫,成为朝中重要官员。

唐玄宗西逃时。不知皇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登基称帝,他决定派诸王爷分别镇守各地,高适认为这么干会造成割据局面及几个皇子间的自相残杀。唐玄宗听不进去,其他诸王也没行动,唯独在蜀地的永王李璘奉命去就任江陵,见那里物产富饶,动了割据之心。唐肃宗看出问题,叫他回到蜀地,但李璘不从。奉唐肃宗之令,高适与淮西、江东节度使一起共率大军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

高适在抵制诸王分镇、防范永王李璘谋反这些重大问题上站稳立场,顾全大局,措施得当,立下了大功,受到了唐肃宗的破格提拔,当上了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一下子进入了具有实权的高官行列。《旧唐书.高适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四)对友态度惹争议

当上了具有实权的高官,高适万万没想到,与好友李白结下了冤仇。“安史之乱”中,李白为避战乱来到了江南。虽然他不愿“横眉折腰事权贵”,但建功立业的心一直存在,永王李璘三次来信征召他,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李白就去了,在永王帐下当幕僚。谁知李璘兵败被杀,自己被关进监狱。

李白不愿“秋后问斩”赶紧写信给当时在军中担任主帅的高适求救,但高适没有丝毫反应。好在李白交友广泛,最终在宋若思、崔涣等大臣的合力营救下出狱,但李白与高适的友情就从此断了。

高适对朋友就如此无情吗?也不是的,759年前后,高适与杜甫双双入蜀。高适是朝廷命官,杜甫却是个盲流人员,流离失所,度日艰难。但高适却和杜甫保持着密切联系,曾到杜甫草堂去拜访过杜甫,并还时时接济杜甫。杜甫曾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

据笔者分析,高适还是很看重朋友情义的,当时没及时去解救李白,肯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作为朝廷的主帅,肯定不好直接出面来处理这件事,说不定是他悄悄给朝中与李白交好的大臣通消息,请他们出面为宜。不管啷个说,李白最终是有惊无险而已。因此有人苛责高适无情无义,当了高官不认人,是过激偏颇的认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