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文字,不仅记录了盛唐、中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诉说着他的人生遭遇和理想感情。从《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江南逢李龟年》五首唐诗中,可以窥探诗圣一生,年轻时的豪情,中年的零落,晚年的悲戚。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时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应试不中,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开始了“放荡齐赵间”(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之前他已经游历了南方的吴越,现在他踏上了北方的齐赵,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也记载在他的诗歌中。这首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740)年左右,杜甫时年二十八九岁。
登泰山下而小天下,追求更高的视野、更宽广的事业,是杜甫此时心中所愿。也许,就在登上泰山前,他还为自己第一次科举不第而感到失意,但当他登顶泰山后心胸一下开阔千里。也许他在想:“没什么,我年轻,我有的是才华,迟早会位居庙堂。”
然而,没有人能抵御得了时代的洪流。时代的一股清风能让人飞上青天揽月,时代的一粒灰尘也能让人寸步难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的长安,杜甫时年46岁,距离他写《望岳》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了。这十多年里,他奔走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好在也娶了妻、生了子,但难耐岁月蹉跎,一直没混上一个正经工作。
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昔日的长安城已变成人间地狱,随处可见残垣断壁、横尸街头,对此情景,想到失联半年之久的鄜州家人,他不由得“吞声哭”,常常跑到城门口打探北方的消息。在这样的心情下,他写下了《春望》,全诗焦聚在一个“悲”字上。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的锦官城(成都)草堂,杜甫时年50岁,距离他写《春望》已经过了4年了,是杜诗里少有的轻松、欢喜的一面。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经历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过去四年,他先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官至左拾遗,又喜和家人团聚,但悲哀的是他没有做官天赋,也没有戡乱的能力。最终,他只能弃官而去,流落至秦州(甘肃天水),最后又来到了让他平时最快乐的锦官城。这种心境之下,他看花不再泪溅,闻鸟不再心惊,眼中没有了悲伤,回归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甚至诗里流露着王摩诘的风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重庆)白帝城,杜甫时年56岁。悲从诗来,悲秋,悲己,悲人生。
年老体弱、穷困潦倒的杜甫登上了白帝城的高台,极目远眺,没有了在泰山之巅的山河辽阔,所见皆萧索。离开成都后,准备经过三峡去湖南的杜甫,在重庆就病了,而且一病就是两年多。大病初愈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刘备饮恨西去的白帝城,面对萧瑟河山,风烛残年的他,或许回顾了他的一生——四个字而已——艰难苦恨。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的潭州(长沙),杜甫时年59岁。人生有很多美好的邂逅。多想遇你在春风,逢你在江南。他乡遇故知,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而公元770年,杜甫在潭州(长沙)与李龟年的这次相逢,字里行间却含着悲伤的泪。我甚至以为这是他最悲伤的一首诗。
想当年岐王(李隆范)和崔九(中书监崔涤)的宅邸是何等的奢华豪华和热闹,如今都不在了。各行各业的顶流和才俊往来于他们的门庭,青年才俊杜甫和著名艺术家李龟年便在此相逢、相识、相聚。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各自逃亡、漂泊,没想到能再次相遇在潭州。他们相逢在春天,这个春天是他们年轻的时候,现在他们又相逢在春天,只是已是暮春。
花已落,鬓已白。“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他们喝酒、叙旧、流泪、拥抱,也许他们惊愕、惊喜,也许他们相逢一笑、不言不语。
时也,命也。杜甫在写完这首诗不久后,就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