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诗歌赏析:《和董传留别》
时间:2023-05-19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一首七律赠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与苏轼交好,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一首七律赠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与苏轼交好,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苏轼这首《洗儿戏作》是一首七绝讥讽诗。全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最后说的是气话是反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苏轼这首《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先是描写“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斗寒的气节,又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表明有困难是正常的,如同一年四季必然有秋天和冬天一样,人生应该乐观向上,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切莫因暂时的艰难险阻而意志消沉。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春宵睡重》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写一个闺中少妇,与所爱的人,一别经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是所爱的人变了心,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描写了离别的苦闷之情。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辛弃疾这首《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作。整首词先后共使用了三个典故,笔调含蓄自然,毫无雕刻之感。既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也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显示了辛词的大家气度。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他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公推为其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全词自始至终都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阅读(0)
时间:2023-05-19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用极高明的比兴艺术,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堪称词中瑰宝。这首词最经典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阅读(0)
时间:2023-05-1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阅读(0)
时间:2023-05-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后者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阅读(0)
时间:2023-05-19
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阅读(0)
时间:2023-05-19
后世也就将辛弃疾树为南宋豪放派代表,多有赞誉。 实际上,辛弃疾若婉约起来,也是没谁了,跟柳永他们论个长短,亦不输阵。如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为见证。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