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篇篇不同。我们在运思文章时,要努力多一些花样,切忌千篇一律。文章的魅力便在于篇篇有新意,篇篇有特色。我在观察一些新媒体文章时,竟发现它们都违背了老舍的这一建议。很多公众号文章,就像是套模板一样,枯燥极了。
- 每篇有重点。最好每篇文章只有一个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文章的核心立意。没有重点的文章,就是文字垃圾堆;重点太多,难以写清楚,给读者造成阅读压力。
- 做文字的主人。写文章,是“玩弄”文字的艺术,为了把文章重点写清楚,必须想办法用好文字。文字是支配文章中心的工具。文字用得不对、用得不好,文章中心也就无法立起来。写作时,多思考,如何用恰当的文字把观点说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思考如何把观点说得巧妙。这都是文字运用的功夫。
- 让读者或笑或哭。语言是有感情的,写伤心事就得让读者哭,写幸福事就是让读者笑。句子是有情绪的,通过句子与读者共情,这是写好句子的终极追求。至少要有这个意识,多读一读自己的句子,它有怎样的感情,这感情是否恰当。
- 每篇特色。特色可以体现多方面,比如文章结构的特色、叙事与描写的特色、说理的特色、抒情的特色、抛观点的特色、字句的特色等。追求特色,有锦上添花之妙;不断追求特色,尝试新的写作技巧,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 在表达文章重心时,留意情调的高低快慢,委婉还是直接,温和还是强硬,等等。文章如人,你以怎样的风格抛出你的文章重心。
- 注意文字的音乐性。文字除有“义”之外,还有“音”,如诗歌中的平平仄仄一样。写句子、用字词时,有意识地关注文字的“音”,让你的表达更有节奏感、更具美感。一个小技巧是,写完文章后,轻声读一遍,心口合一,感受一下你的表达。
- 想好用何种情感去写。每篇文章都自己的重点,用怎样的情感来匹配文章的重心呢?伤心?愤怒?悠然?慵懒?合适的情感,更容易与读者达成共鸣。
- 要敢于、善于断句,写一句像一句。再次强调,句子才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元,有能力写好一句话,才能写好一段话,平时要多琢磨一个句子的多种表达方式。
- 一口气想好三五句,再下笔。当我们真正动笔时,不是想一句写一句。最好的做法是,一次想好三五句,再将其写下来。写的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写写停停,何时写,何时停,是习惯问题,更是技巧问题。老舍建议,停时一次性想好三五句,写起来就流畅多了。
- 让句子“口语化”。写作犹如与读者面对面沟通,让句子通俗易懂的特点之一,便是口语化。口语化的语句,不仅给人亲近感,也更容易写出优美动听的句子。不妨,当你写完一段或一篇时,小声读一遍,就知道它是否动听了。
- 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节奏感。每个句子都是完整的,也就是说不要写出病句。所谓句子之间的节奏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细节上:长短句搭配,像音乐的歌词一样,给读者留点换气的时间;留意字音的平与仄,平仄搭配,更有韵律感;句子上下文中尽可能不要重复用词。
- 一字一义。把字用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用好用妙。写作的大忌是表达不当、充满歧义、误导读者。
- 汉字博大精深,勤翻辞典。很多大作家都离不开辞典,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
- 文章重点应当深刻,深刻不等于滥用华丽词藻。深刻是目标,表达必须通俗易懂。故弄玄虚,使人迷茫,都是糟糕的写作习惯。
- 选用人人都懂的字。真正的艺术,是用最简单的字,勾勒出极具深意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余华在接受《朗读者》董卿的采访时说:“为什么后来的评论家们都赞扬我的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这听起来像是段子,但更像是写作的哲学。
- 少用形容词。美的文章不是用形容词堆砌而成的,这几乎是所有写作教材中的建议。形容词通常是空洞的,用具体的事物和动作来描写,读者主观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写作不必无病呻吟。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