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狂魔辛弃疾,词里为何不写岳飞?

辛弃疾跟岳飞的时代,离得太近了。岳飞逝世那年,辛弃疾两岁。

——哪位会问:岳飞比辛弃疾大三十七岁,古代,这都差了两辈人了嘛!

用典狂魔辛弃疾,词里上下五千年。

却似乎,从没写过岳飞?

说好都是抗金爱好者,矢志北伐的俊杰,为何却对岳飞吝惜笔墨呢?

答案大概可以这么算:

辛弃疾跟岳飞的时代,离得太近了。岳飞逝世那年,辛弃疾两岁。

——哪位会问:岳飞比辛弃疾大三十七岁,古代,这都差了两辈人了嘛!

其一,写诗词用典抒怀者,多爱用古。

辛弃疾词里念叨过诸葛亮、刘裕、廉颇、孙权、刘备、陈登、桓温、张翰等等,多是唐以前了。

宋朝词人写古,像刘克庄写曹刘,李清照写项羽,苏轼写周瑜,其实都如此。

不是大家特别崇古,是因为:安全。

都说宋朝够开明,但诗人敢写本朝的,依然得谨慎:苏轼乌台诗案,下场是啥,记得否?

实际上,写古代也得当心。

阮籍那么潇洒,也只敢对着项羽刘邦的遗迹,说一句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嵇康怎么得罪司马昭拉去斩首的?

答:身为曹操女婿的他,说摄政的周公不是圣人,所谓的非汤武,薄周孔。

——司马昭想:你他妈说摄政的周公不是圣人,是在影射大权独揽的我?

再一个因素:秦桧老贼。

这老贼命不短,一直活到辛弃疾十五岁。

就在秦桧死那年,朝廷还将岳州改成了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老贼与赵构,是连个岳字都忌讳的。那时候,天下噤若寒蝉,写个岳字,都可能招祸。

岳飞实际被平反那年,辛弃疾二十岁开外了。

哪位会说:岳飞平反了,辛弃疾总能夸岳飞了吧?

又未必尽然。

当年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及元祐党人,那评价也是起起落落。

一会儿司马光是圣人,一会儿司马光是奸党;再圣人,再奸党;再圣人,再奸党……

岳飞虽然被平反,但杀岳飞的赵构却千年王八万年龟,一直活到1187年:辛弃疾那年47岁了。

之后辛弃疾又多活了二十年。但是,哪怕在孝宗朝,夸岳飞也有点不对劲:大肆歌颂皇帝他爸爸杀掉的将军,感觉总有些危险吧?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辛弃疾写唐朝前那些故事多好啊,非得跟自己过不去呢?再豪放的词人,也得图个安全啊——谁知道明天朝廷会不会忽然又翻脸,说岳飞是叛贼,夸他的都是奸党呢?

写东西的人,就这点可怜啊。

再者,辛弃疾自己在南宋,那是不太得志的。高宗孝宗,都不太赏识他。如果直接拿岳飞说事,很容易就显出谤怨来。

于是自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一个出没万军的豪杰,自号稼轩,那份酸楚,嗯。

下面是开脑洞拉郎配时间。

我觉得,辛弃疾对岳武穆是有点恻然之情的。

岳飞的孙子岳珂自吹过,辛弃疾晚年住南徐——嗯,就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那里了,已经闭门谢客。岳珂去拜见,辛弃疾一个当世大名人,听说来的小书生是岳飞家的人,相待甚欢。

也算是英雄相惜吧。

以及,下面这几句。

岳飞: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

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

岳飞:

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閒。

辛弃疾:

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

岳飞:

白首为功名。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乃是博览群书,不用典不舒服的一位。化用典故,于他是家常便饭。

我都知道岳飞写过这几句,他一个专业写词的,会不知道?

算我自作多情好了,我还是觉得,辛弃疾写这几句,是悄悄地,明知道有点危险,还是按捺不住,给地下的岳武穆递眼色呢。

就跟我们现在战战兢兢一边怕被删,一边忍不住非要念辛弃疾的“听取蛙声一片”似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