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根源在李林甫!为什么这么说?

等到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执掌大权,对安禄山进行了刻意打压,但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尾大不掉,手里拥兵20万,掌握河东、范阳、平卢三镇,杨国忠已经无法撼动他。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东三镇发动叛乱,席卷整个唐帝国的叛乱随之发生,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急转直下,逐渐走向了没落。

 

唐玄宗末期,唐玄宗李隆基虔心于修道,政务都交给宰相处理,此时李林甫任宰相,总揽行政大权。

为了抵御吐蕃、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对唐朝的侵扰,在边境设置了九大藩镇,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最开始节度使都由文官担任,且每隔三年就调换或者回京任职,故各藩镇节度使都有机会直接调回朝廷任宰相。

地方节度使进京任职后,也出现遥领藩镇节度使的情况,这样的“兼职宰相”在朝廷有行政大权,在地方有军权,实力不容小觑。李林甫执掌宰相权柄时,也曾一度兼任朔方节度使。

 

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的宰相,具有一大批政治拥趸,实力强劲,能够在朝堂竞争中胜出。

为了避免宰相兼职节度使,李林甫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让非汉人任地方节度使。李林甫认为,非汉人都热衷于军事,对政治不感兴趣,这样就能避免汉人同时兼职节度使和宰相进行专权从而威胁他的相位。李林甫为了集权想出了这个奇怪的办法,为之后安禄山崛起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当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一批汉人节度使被李林甫相继除掉后,一批非汉人将领被任命为节度使。

 

诸如范阳和平卢节度使安禄山是粟特和突厥混血儿、河东节度使安思顺和安禄山是兄弟俩,也是突厥混血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突厥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高丽后裔。

唐玄宗时期九个藩镇,只有剑南节度使(今四川)因为杨国忠的干预才没被换成少数民族节度使。而剑南节度使也是杨国忠的地盘,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安史之乱发生后,杨国忠要劝唐玄宗入蜀避难。一旦进入四川,唐玄宗也就成了杨国忠的傀儡,幸而在马嵬驿,陈玄礼和高力士将杨国忠和杨贵妃杀死,这才避免出现这一幕。

 

当李林甫成功将藩镇节度使替换为非汉人后,满以为自己的相位稳固,其实却错的离谱,因为非汉人对政治也感兴趣。李林甫认为非汉人对政治不感兴趣纯粹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当安禄山渐渐取宠于杨贵妃和唐玄宗后,其野心就逐渐膨胀,开始谋取宰相职位。但是李林甫在世时拥有绝对权力,安禄山谋求宰相的计划破产。

等到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执掌大权,对安禄山进行了刻意打压,但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尾大不掉,手里拥兵20万,掌握河东、范阳、平卢三镇,杨国忠已经无法撼动他。

 

终于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东三镇发动叛乱,席卷整个唐帝国的叛乱随之发生,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急转直下,逐渐走向了没落。

藩镇和节度使体制在一开始被创立出来,对阻止突厥、吐蕃、契丹对唐王朝的进攻起了良好的防御作用,并且其节度使由文官担任且三年一更换的制度也很好的避免了节度使专权。直到李林甫为了争权而放弃了宰相或朝廷要员兼任节度使的制度,认命非汉人为节度使,为安禄山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这也是安史之乱的一个根源所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