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高适的关系告诉我们:友谊为什么不等于态度?
时间:2023-07-17
杜甫与高适的相遇在开元二十七年(739),那时节,高适应制举不中,杜甫举进士未第,在汶上一见如故,遂成挚交。居梁宋期间两人经常往来,在长安期间也时有唱和。然而,两人后面的人生却大不相同,高适在仕途上一路腾达,杜甫却一路坎坷。
阅读(0)
时间:2023-07-17
杜甫与高适的相遇在开元二十七年(739),那时节,高适应制举不中,杜甫举进士未第,在汶上一见如故,遂成挚交。居梁宋期间两人经常往来,在长安期间也时有唱和。然而,两人后面的人生却大不相同,高适在仕途上一路腾达,杜甫却一路坎坷。
阅读(0)
时间:2023-07-17
高适是怎么实现逆袭的?曾经一起喝酒撸串的老铁,为啥别人都在纳斯达克敲钟了,李、杜还到处投简历? 当把这三人的历程放在一起对比时就会发现,人生的逆袭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
阅读(0)
时间:2023-07-17
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昔日三人梁园狩猎,晚上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的好友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阅读(0)
时间:2023-07-17
高适这首《寄宿田家》,表达出了对田家老翁闲逸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但他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去学他那样归隐田园。纵使能和他交换人生,必然也是不愿意的。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唐玄宗这一年广纳人才,让一些怀才不遇的名士都到人事部门报道。若有真才实学,便可捞个一官半职。 高适一看机会来了,便跑去毛遂自荐。尽管唐玄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高适缺少门路,最终还是落榜了。
阅读(0)
时间:2023-07-17
43岁的高适依然一事无成罢了。他在等一个机会。好在太等到了。平叛永王李璘,就是他一生最好的机会,好在他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一战封侯。高适对李白的打击,其实并非有意,而是误伤。谁让李白站错队?
阅读(0)
时间:2023-07-17
皇权争夺像是神仙打架,最后中招的,全都是凡人。永王起兵4个月,李璘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浔阳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自己的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了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
阅读(0)
时间:2023-07-16
永王兵败以后被定了反叛的罪名。李白因为永王而下狱,他想当年的朋友高适身居高位也许能救他,遂写信给高适。但高适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利害关系看得很清楚,李白属永王一党,永王是皇帝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倘若他出来掺和,和谋反一党扯上关系,肯定会因此贬黜遭祸。
阅读(0)
时间:2023-07-16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这是杜甫对好友高适与岑参的评价。大意是我的好友高适与岑参两人,现在他们虽然落寞不得志,但他们和南朝梁的沈约和南朝宋的鲍照一样,是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学大家,有出人头地的时机的。
阅读(0)
时间:2023-07-16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阅读(0)
时间:2023-07-16
此诗应是二人某一次一起痛饮醉酒之后,高适即兴为张旭写的一首诗。诗中赞赏张旭为人处世不同凡俗,有魏晋之风。张旭读后,必然满心欢喜,连连赞叹:“知我者,达夫也。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