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只因唐朝有这些制度性缺陷?
时间:2023-07-17
朝廷对基层士兵的苛责让基层将士只认安禄山不认李唐,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不从制度入手,不重视地方和基层的情绪,最终定会祸及中央。
阅读(0)
时间:2023-07-17
朝廷对基层士兵的苛责让基层将士只认安禄山不认李唐,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不从制度入手,不重视地方和基层的情绪,最终定会祸及中央。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公元755年,安禄山终于率领15万人马发动叛乱,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南下,声势之猛、速度之快,简直无人能够抵挡,仅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渡过黄河,直逼长安城。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并不是说唐朝皇帝不想撤藩镇,而是撤了藩镇,数以百万计的职业兵无处安置,反倒失去了约束,与其如此,还不如以藩镇牵制藩镇,形成一定程度的平衡,保护唐朝朝廷作为最大的“藩镇”和拥有“大义名分”的朝廷继续存在下去。
阅读(0)
时间:2023-07-17
等到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执掌大权,对安禄山进行了刻意打压,但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尾大不掉,手里拥兵20万,掌握河东、范阳、平卢三镇,杨国忠已经无法撼动他。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东三镇发动叛乱,席卷整个唐帝国的叛乱随之发生,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急转直下,逐渐走向了没落。
阅读(0)
时间:2023-07-17
李亨非常贴心,把他身边忠心的人都给发配走,就留了几个专门给他找麻烦的,三天两头的虐一下他这个太上皇,各种生活待遇也是能降就降,就怕他过的太舒服了,最后就这么把他爹给逼死了。
阅读(0)
时间:2023-07-17
最后来说说这个史思明为何不出名呢?主要是安禄山太出名了,在起兵之前已经是唐朝最大的节度使,加上还是杨贵妃的养子,自然风光无限,而史思明只是一个幕后推手,谁又会记得这样的一个人物呢?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吐蕃内乱之后,张议潮趁机拉拢汉人,经过浴血奋战,赶走吐蕃守将,“摄州事”,收复沙州。此后,张议潮以沙州为根据地,“缮甲兵,耕且战”,尽收河西之地。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安禄山仅仅做了三年皇帝和贵妃的干儿子,就起兵造反攻下京城,自己当上了燕皇帝,仅风光了一年功夫就被自己的儿子谋杀,留下万世骂名。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安禄山、史思明是叛军的顶梁柱,如果安禄山一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那么唐廷的麻烦就大了。好在安禄山在起兵不久,身体就每况愈下,身患重病,连眼睛都瞎了,就算安庆绪不杀他,安禄山也活不长久。
阅读(0)
时间:2023-07-17
因为安禄山之死,安禄山阵营产生了震动,核心人物安庆绪和史明思二人离心离德,矛盾重重,几乎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而且他们还互相敌对,都想除掉对方而登基称帝。
阅读(0)
时间:2023-07-17
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宦官权力和皇权三者可以说是相互制约,使得国内相对和平,让大唐能在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一百五十年,不过黄巢起义后打破了这种格局,最后盛极一时的大唐也是亡于藩镇之手。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