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中国历史的浪漫是文字的浪漫

李白与杜甫结伴游玩。虽然这时的李白成名已久,但却并没有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是豪爽大方地与他称兄道弟,共同骑马打猎、吟诗作对,好不快活!当时随从还有高适、贾至二人。

什么是中国历史的浪漫?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军事争霸,是秦西出关中而统一天下的威武,是汉西击匈奴拓展版图的伟大,是唐开科取士万国来朝的强势,是明“君王死社稷”的气节;也有人说,历史的浪漫是爱恨情仇,是“绝世而独立”的阿娇与武帝的纠缠,是“见之不忘”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恨离别,是“四大美人”的各自的悲惨故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认为,中国历史的浪漫是文字的浪漫。

它是《诗经》中“关关雎鸠,白露为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洁爱情,是屈原《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气愤,是曹操《短行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情趣,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纳兰性德《木兰辞》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哀叹……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句让人充满了想象,也调动了人们的情绪。每次阅读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赞叹与留恋。我赞叹这些诗词歌剧中历史人物所创造的历史,留恋其辉煌的过去。但在其中,又有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两位诗词大家——李白与杜甫。

如果说大唐是一家公司,那么李白就是总裁秘书,他跟随总裁见证了大唐的辉煌,而杜甫则是最下层的员工。他看到了辉煌下的残败,目睹了公司员工的苦难。

从现有的文献中来看,李杜的交集只有三次。虽只有三次,但他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若不然,谁能想到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会写出“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这样的“肉麻”的诗句?又有谁能想到一生开朗豁达的李白也写出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的“相思”诗句?

李白与杜甫二人初次相遇在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 744 年。那年李白44岁,遇到了小他11岁的年轻文人。年轻文人眼中的热切、激动让他颇为受用。

杜甫

“我读过您的诗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写得太好了!”

“哦?你对诗词也有见解?”

李白

杜甫

“略懂,略懂。”

年轻人不好意思笑笑,迫不及待地掏出一本书册递过去。

李白越读书册中的诗词,内心便越震惊。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

“好,好,好!”

读到此剧的李白一连说出四个好字,他激动地握住眼前之人的双手。

李白

“还未请教君之名讳?”

“在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杜甫

李白

“在下李白,字太白,四川绵州人。”

二人互相躬身作揖,起身后相视一笑。此时,他们的已经手掌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此后,李白与杜甫结伴游玩。虽然这时的李白成名已久,但却并没有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是豪爽大方地与他称兄道弟,共同骑马打猎、吟诗作对,好不快活!当时随从还有高适、贾至二人。

李白与杜甫从秋天一直玩耍到冬天才分别。期间他们的友谊甚至达到“同被而眠”的境界,实属是羡煞旁人。分别前,他二人并相约下次山东见面。果然,第二年春,二人就赴约而来,高适也在此时捧场而来。只不过这次很快就分别,之后同年秋天再次见面。而在此之后,他们二人永久地别离了。

二人分别后虽仍有书信来往,但不能面对面饮酒作诗,又怎能解相思之苦呢?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醉酒跳湖中捞月,溺死。在李白死后,杜甫写了许多诗词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其中《天末怀李白》最为经典。一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完美概括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原诗如下: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于小船上去世。

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最后只能独自一人在小舟中感慨人生壮志未酬。后来,写下他自己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轻才子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又想到了什么呢,这我们大家都不得而知……

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杜甫于小船上孤独一人、饥寒交迫地死去。

(河南科技大学报第384期第4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