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测试了豆包和DeepSeek,让他们帮我设计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我使用的提示词非常简单,就下面一句话:
我是一个历史老师,请帮我设计一个关于五四运动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要求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可操作性强的。
豆包的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语文学科:通过阅读和分析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美术学科:运用绘画、海报设计等形式,展现五四运动的场景和精神,培养艺术创作和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学唱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歌曲,感受音乐在时代变革中的力量,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深远影响;各学科知识与五四运动主题的融合与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角度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历史资料、文学作品、音乐音频、美术作品等相关素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
绘画工具、纸张等美术创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如电影片段、历史纪录片等,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五四运动。
(二)历史学科知识讲解(10 分钟)
运用 PPT 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国内,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等。
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重要事件,分析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点。
总结五四运动的意义,强调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用,以及在思想解放、民族觉醒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三)语文学科融合(15 分钟)
分发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片段,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让学生进行阅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现状、思想潮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美术学科创作(20 分钟)
展示一些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海报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感受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五四运动精神。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美术创作任务:以五四运动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海报。要求作品能够体现五四运动的主要元素和精神内涵。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工,开始创作。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音乐学科体验(15 分钟)
播放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歌曲,如《送别》《国民革命歌》等,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教师教唱其中一首歌曲,如《送别》,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含义,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注意发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通过合唱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鼓舞作用和凝聚力量。
(六)展示与交流(10 分钟)
各小组依次展示美术作品和合唱表演,向全班同学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所表达的五四运动精神。
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语文学科的文学分析、美术学科的创作体验和音乐学科的歌曲学唱。
强调五四运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历史事件,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美术作品和合唱表演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表现力、主题传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跨学科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如 “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领袖”“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等,进行深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进一步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融合学科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有调整想法,或者希望加入更多教学活动,都能随时告诉我。
DeepSeek的教学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五四运动与新青年精神」 (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历史课程,课时建议:3课时) --- 一、设计依据与目标 课程标准依据: 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并增强家国情怀。 2.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整合语文、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目标: 1. 历史学科: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及精神内涵,理解其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地位。 2. 跨学科整合: - 语文:通过五四时期文学作品(如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诗歌)分析时代精神。 - 艺术:设计五四运动主题海报,用视觉语言传递爱国精神。 - 道德与法治:探讨爱国主义与青年责任的关系。 3. 实践能力:提升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表达等能力。--- 二、教学设计框架 主题情境: 假设你是1919年北京的爱国青年学生,需联合其他学科知识策划一场“五四精神传承行动”。课时安排与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五四运动的呐喊」 1. 任务导入(10分钟): - 播放《我的1919》片段(顾维钧巴黎和会演讲),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青年,会如何向世界表达中国的诉求?” 2. 史料探究(20分钟): - 分组合作:阅读《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原文,分析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双重含义(历史+语文角度)。 - 对比阅读:选取鲁迅《药》片段,讨论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现实。 3. 成果输出:撰写一篇“五四青年日记”,需结合历史事件与文学表达手法。--- 第二课时:历史与艺术学科融合——「五四精神的视觉表达」 1. 任务导入(10分钟): - 展示《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等历史图片,分析其构图与情感传递。 2. 跨学科实践(25分钟): - 设计海报:以“青春·爱国·责任”为主题,要求包含历史元素(如口号、人物)、艺术符号(色彩、构图)。 - 材料支持:提供五四时期漫画、版画风格参考(如丰子恺作品)。 3. 展示与评价:小组互评海报创意,重点评价历史准确性、艺术感染力。--- 第三课时:历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新时代的五四青年」 1. 辩论活动(15分钟): - 辩题:“五四运动中的‘爱国’精神与当代青年责任有何异同?” - 参考材料:引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内容。 2. 社会调查(20分钟): - 任务:采访身边长辈或社区工作者,记录他们对“五四精神”的理解(需整理成调查报告)。 3. 总结升华(10分钟): -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教师总结“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三、评价设计 1. 过程性评价: - 小组合作表现(历史探究、跨学科协作能力)。 - 个人任务完成度(日记、海报、调查报告)。 2. 成果性评价: - 海报展览投票(年级范围内)。 - 调查报告班级分享会。 3. 评价量表示例:
--- 四、资源支持与实施建议 1. 材料清单: - 视频资源:《我的1919》片段、纪录片《五四记忆》。 - 文献资源:《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原文、鲁迅作品选段。 - 工具支持:在线海报设计工具(如Canva简易版)。 2. 分层教学策略: - 基础任务:完成历史时间轴梳理(适合学习较弱学生)。 - 进阶任务:参与辩论或设计复杂海报(适合能力较强学生)。 --- 五、设计反思(教师参考) 1. 跨学科难点:需提前与语文、艺术学科教师协作,确保知识点衔接自然。 2. 可操作性优化:简化社会调查范围(如改为校内访谈),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3. 技术替代方案:若无多媒体设备,可用历史图片印刷版+角色扮演替代视频导入。--- 参考资料: 1. 五四运动教学课例设计 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3. 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从历史到艺术:爱国主义的多维表达》(教育部典型案例库)
大家觉得两个教学设计相比较怎么样呢?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个人觉得,DeepSeek的联网推理能力非常强大,能准确理解用户的需求,实时联网搜索和使用搜索资源的能力也很强,段位确实比目前国内乃至国外其他AI都要高。前段时间爆红出圈的豆包,该想想办法了吧。不然,份额迟早都会给DeepSeek抢干净了。
来源:郑耿标名师工作室